剑
剑相关字典
剑[jiàn]字的成语
- 拔剑论功[bá jiàn lùn gōng]指争论功劳激烈到几乎动武。 
- 畏刀避剑[wèi dāo bì jiàn]指贪生怕死。 
- 契船求剑[qì chuán qiú jiàn]比喻拘泥成法,不知变通。后多作“刻舟求剑”。 
- 舌枪唇剑[shé qiāng chún jiàn]舌如枪,唇象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 飘零书剑[piāo líng shū jiàn]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 剑及屦及[jiàn jí jù jí]屦:鞋;及:赶上。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 牵鬼上剑[qiān guǐ shàng jiàn]比喻非常困难。 
- 封刀挂剑[fēng dāo guà jiàn]比喻运动员结束竞技生涯,不再参加正式比赛。 
- 剑头一吷[jiàn tóu yī xuè]剑头:指剑环头小孔;吷:象声词,形容声音微小。比喻言论无足轻重。 
- 匣剑帷灯[xiá jiàn wéi dēng]帷:帐幕。匣里的宝剑,帐里的明灯,剑气灯光,若隐若现。比喻事情无法掩藏,或故意露出消息引人注意。 
- 剑气箫心[jiàn qì xiāo xīn]犹剑胆琴心。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 剑胆琴心[jiàn dǎn qín xīn]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 刃树剑山[rèn shù jiàn shān]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 瞋目案剑[chēn mù àn jiàn]瞋目:瞪大眼睛;案:通“按”,握住。瞪圆双眼,握着宝剑。形容带剑者怒目圆睁的样子。 
- 提剑汗马[tí jiàn hàn mǎ]汗马:所骑战马奔驰出汗。手提宝剑,身跨战马。比喻在战场上建立功勋。 
- 一剑之任[yī jiàn zhī rèn]指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亦指独力担任艰巨的任务。 
- 结缨伏剑[jié yīng fú jiàn]结缨:系好帽子上的带子。系好帽带,以身伏剑。比喻从容就义。 
- 学书学剑[xué shū xué jiàn]学文练武。 
- 松枝挂剑[sōng zhī guà jiàn]比喻重信义的美德。 
- 卖剑买牛[mài jiàn mǎi niú]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 
- 刀头剑首[dāo tóu jiàn shǒu]极喻危险的境遇。 
- 明珠按剑[míng zhū àn jiàn]一方以夜明珠相投,另一方则用手压住剑柄。比喻一方事前未申明自己的举动出于好意,另一方因误会而反以敌意回报。 
- 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比喻看问题做事情死板不灵活,不知情随势变 
- 剑拔弩张[jiàn bá nǔ zhāng]张:弓上弦。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原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后多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 故剑情深[gù jiàn qíng shēn]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 延津剑合[yán jīn jiàn hé]指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在延津会合的故事。后比喻因缘会合。 
- 枪刀剑戟[qiāng dāo jiàn jǐ]戟:古代一种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古代四种常用兵器。泛指兵器。 
- 剑及履及[jiàn jí lǚ jí]形容行动坚决迅速。同“剑及屦及”。 
- 故剑之求[gù jiàn zhī qiú]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 刀光剑影[dāo guāng jiàn yǐng]隐约显现出刀剑的闪光和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 形容充满杀机的气氛或激烈的搏斗与厮杀。也形容凶险的形势 
- 风刀霜剑[fēng dāo shuāng jiàn]寒风象刀,严霜象剑。形容气候寒冷,刺人肌肤。也比喻恶劣的环境。 风、霜似刀剑一样,比喻生活境遇艰难困苦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红楼梦》 
- 剑戟森森[jiàn jǐ sēn sēn]比喻人心机多,很厉害。 
- 书剑飘零[shū jiàn piāo líng]书剑:书籍和宝剑,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本指做官或从军,离乡背井,飘流在外。后指因求取功名而出门在外、久游未归。 
- 项庄舞剑[xiàng zhuāng wǔ jiàn]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丰城剑气[fēng chéng jiàn qì]指宝物是无法埋没的。 
- 口蜜腹剑[kǒu mì fù jiàn]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口中说话极亲切,心计多端图谋害人 
- 挥剑成河[huī jiàn chéng hé]将宝剑一挥,就变出一条河。形容法术高明,神通广大,实力雄厚。 
- 案剑瞋目[àn jiàn chēn mù]案:同“按”,握住;瞋:瞪眼。握住宝剑,瞪大双眼。 
- 弹剑作歌[tán jiàn zuò gē]比喻怀才不遇。 
- 尚方宝剑[shàng fāng bǎo jiàn]上方宝剑。比喻极大的权力。 上方宝剑 
- 上方宝剑[shàng fāng bǎo jiàn]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宝剑,表示授于全权,可以先斩后奏。现用以比喻来自上级的口头指示或书面文件。 
- 铸剑为犁[zhù jiàn wéi lí]销熔武器以制造务农器具。 
- 十年磨剑[shí nián mó jiàn]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 琴剑飘零[qín jiàn piāo líng]琴:乐器;剑:兵器;飘:飘泊;零:孤零。指文人潦倒失意,落拓四方。 
- 鸣剑抵掌[míng jiàn dǐ zhǎng]抵掌:击掌。用击剑来表示志向。比喻勇士非常勇敢。 
- 刀枪剑戟[dāo qiāng jiàn jǐ]戟:古代一种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古代用于砍、刺的四种常用兵器。亦用于泛指兵器。 
- 刀山剑林[dāo shān jiàn lín]比喻险恶的境地。 比喻险恶的境地为了革命,就是刀山剑林,他也敢去 
- 批鳞请剑[pī lín qǐng jiàn]指敢于直言犯上请斩巨奸。 
- 齿剑如归[chǐ jiàn rú guī]犹言视死如归。 
- 驰马试剑[chí mǎ shì jiàn]驰马:骑马飞跑;试:用。跑马舞剑。形容人骑马练剑习武。 
- 唇枪舌剑[chún qiāng shé jiàn]舌如剑,唇象枪。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 以唇作枪,以舌为剑。形容言辞犀利辩论针锋相对 
- 解剑拜仇[jiě jiàn bài chóu]指息争释怨。 
- 季礼挂剑[jì lǐ guà jiàn]季礼:春秋时吴国人,重信义。比喻重信义的美德。 
- 剑履上殿[jiàn lǚ shàng diàn]履:鞋。佩着剑,穿着鞋上朝。指受到极大的优待。 
- 弃书捐剑[qì shū juān jiàn]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 刀山剑树[dāo shān jiàn shù]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 悬剑空垄[xuán jiàn kōng lǒng]比喻心许朋友的事,不因人死而改变。 
剑[jiàn]字在结尾的词语
- 说剑[shuō jiàn]《庄子》有《说剑》篇﹐写赵文王好剑﹐庄子往说之﹐云﹕“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劝文王好天子之剑。后遂以“说剑”指谈论武事。 
- 櫑具剑[léi jù jiàn]古长剑名。 
- 琴剑[qín jiàn]琴和剑,古代文士随身所带之物:琴剑事行装。 
- 三剑[sān jiàn]1.谓天子﹑诸侯﹑庶人之剑。 2.三把宝剑。 
- 雷氏剑[léi shì jiàn]传说三国吴未灭时﹐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及吴平﹐紫气愈明。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言紫气为豫章丰城宝剑之精。尚书令张华即补雷焕为丰城令﹐密令寻之。焕至任﹐掘狱屋基﹐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紫气不复见。及张华﹑雷焕死﹐两剑化龙飞去。见《晋书.张华传》。 
- 龙文剑[lóng wén jiàn]晋张华《博物志》卷六:“干将,阳,龙文;莫邪,阴,漫理。”后因称宝剑为龙文剑。 
- 重剑[zhòng jiàn]①击剑运动器械之一。由剑柄、剑身和护手盘组成。全长不超过110厘米,重量不超过770克。②击剑运动比赛项目之一。比赛时全身都是有效部位。攻守方法与花剑相同,但多用手腕动作,只准刺,不能劈打。 
- 轻剑[qīng jiàn]1.即轻吕。古剑名。 2.短剑。 
- 跳剑[tiào jiàn]杂技的一种。耍剑。 
- 鸳鸯剑[yuān yāng jiàn]宝剑名。剑分雌雄两股,故称。 
- 酆剑[fēng jiàn]见“酆城剑”。 
- 请剑[qǐng jiàn]1.《汉书.朱云传》﹕“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后以“请剑”为忠直敢谏﹐请诛奸佞之典。 2.捧剑。旧时皇帝坐朝﹐有捧剑的侍者。 
- 青剑[qīng jiàn]即青锋剑。 
- 玉剑[yù jiàn]玉具剑。 
- 骇犀剑[hài xī jiàn]剑名。 
- 仪剑[yí jiàn]仪卫所持之剑。亦借指仪卫中之捧剑者。 
- 鹿剑[lù jiàn]萱草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萱草》。 
- 案剑[àn jiàn]以手抚剑。表示愤怒。 
- 铸剑[zhù jiàn]1.铸造宝剑。 2.比喻策划阴谋诡计。 
- 题剑[tí jiàn]1.谓题剑表德。《后汉书.韩棱传》﹕“﹝韩棱﹞为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肃宗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自手署其名曰﹕‘韩棱楚龙渊﹐致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时论者为之说﹕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寿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宠敦朴﹐善不见外﹐故得椎成。”后遂用作典故﹐以“题剑”表示君主对臣子的特殊恩宠。 2.泛指主仆﹑上下之间的特殊知遇。 
- 利剑[lì jiàn]锋利的剑。 
- 杜邮剑[dù yóu jiàn]秦将白起在杜邮自裁之剑。 
- 刺剑[cì jiàn]击剑。 
- 班剑[bān jiàn]1.有纹饰的剑。或曰以虎皮饰之。班,通“斑”。汉制,朝服带剑。晋易以木,谓之班剑,取装饰灿烂之义。后用作仪仗,由武士佩持,天子以赐功臣。 2.指持班剑的武士。 
- 击剑[jī jiàn]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比赛时运动员穿着特制的保护服装,用剑互刺或互劈。 双方用剑对劈或对刺,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 
- 延津宝剑[yán jīn bǎo jiàn]见“延津剑”。 
- 誓剑[shì jiàn]1.对着剑发誓。 2.上方宝剑。 
- 酆城剑[fēng chéng jiàn]1.相传晋张华与雷焕登楼仰观天文。焕谓斗牛之间颇有异气,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地在豫章丰城郡。于是华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牛斗间气不复见。焕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其后华诛,失剑所在。焕死,其子华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会合张华曾失去的一剑,化成长达数丈的两条巨龙。事见《晋书.张华传》。 2.比喻优异的才识。 
- 古定剑[gǔ dìng jiàn]古时名剑。河北省古定镇所出,故称。 
- 霜剑[shuāng jiàn]1.白亮锐利的剑。 2.喻霜摧残草木的肃杀之性。亦喻指险恶的形势。 
- 书剑[shū jiàn]1.书和剑。唐 许浑《别刘秀才》诗:“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唐 温庭筠《过陈琳墓》诗:“莫过临风倍惆悵,欲将书剑学从军。”金 马定国《清平道中》诗:“今日清明过寒食,又将书剑客他乡。”张素《沪宁道中》诗:“万里归来傲白鷳,随身书剑更萧闲。” 
- 遁剑[dùn jiàn]指飞剑斩敌之术。 
- 拥剑[yōng jiàn]一种两螯大小不一的蟹。因其大螯利如剑﹐故称。 
- 蒯剑[kuǎi jiàn]草绳缠柄的剑。 
- 弹剑[dàn jiàn]犹弹铗。 
- 石剑[shí jiàn]形似利剑的山石或山峰。 
- 冠剑[guān jiàn]古代官员戴冠佩剑,因以“冠剑”指官职或官吏。 
- 脱剑[tuō jiàn]1.解下佩剑。比喻弃武修文。语出《礼记.乐记》:“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说剑也。”说﹐通“脱”。《孔子家语.辩乐》作“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脱剑”。 2.汉刘向《新序.节士》:“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寶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故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后以“脱剑”用为悼念亡友之典。 
- 横磨剑[héng mó jiàn]长而大的利剑。比喻精锐善战的士卒。 
- 赐剑[cì jiàn]1.赐给宝剑。命自杀。 2.赐给宝剑。代表皇帝施行专断之权。 
- 鼓剑[gǔ jiàn]挥剑;击剑。 
- 仗剑[zhàng jiàn]持剑。 
- 火精剑[huǒ jīng jiàn]古宝剑名。 
- 别剑[bié jiàn]喻夫妻生离死别。语本南朝宋鲍照《赠故人马子乔》诗之六:“双剑将别离,先在匣中鸣。烟雨交将夕,从此遂分形。雌沈吴江里,雄飞入楚城。吴江深无底,楚阙有崇扃。一为天地别,岂直限幽明?”按,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谓,楚人干将﹑莫邪曾造雌雄之剑。 
- 上方剑[shàng fāng jiàn]1.即尚方剑。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剑,表示授予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2.现多称“上方宝剑”。用以比喻来自上级的口头指示或书面文件。 
- 负剑[fù jiàn]1.谓推剑于背。 2.佩剑;持剑。 3.抱小孩之状。《礼记.曲礼上》:“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郑玄注:“负谓置之于背,剑谓挟之于旁。”孔颖达疏:“负剑辟咡诏之者,岂但在行须教正,在抱时亦令习也。”后因以指对孩子从小的教习。 4.谓伏剑取死。负,通“伏”。 
- 丸剑[wán jiàn]古代杂技名。表演时使用铃和剑。 
- 玉头剑[yù tóu jiàn]把柄饰以美玉的剑。 
- 竦剑[sǒng jiàn]仗剑;持剑。 
- 烟剑[yān jiàn]指雾霭中的菖蒲叶片。 
- 智慧剑[zhì huì jiàn]佛教语。比喻能断除烦恼的智慧。 
- 遗弓剑[yí gōng jiàn]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阳周县 故城南 桥山 …… 王莽 更名 上陵畤 ,山上有 黄帝 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 黄帝 仙矣。”后以“遗弓剑”为帝王死亡的委婉语。 
- 留徐剑[liú xú jiàn]《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后以“留徐剑”为悼友之典故。 
- 丰剑[fēng jiàn]见“丰城剑”。 
- 义剑[yì jiàn]犹义兵或义战。 
- 戈剑[gē jiàn]戈和剑。亦泛指兵器。 
- 奇剑[qí jiàn]道教所称北斗星中的神名。 
- 吴光剑[wú guāng jiàn]吴光,春秋吴公子光。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裁,光使专诸置鱼肠剑于炙鱼中,乘进献之机刺杀王僚,而后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即阖庐)。后因以“吴光剑”为谋逆篡位之典。 
- 角剑[jiǎo jiàn]犹击剑。 
- 破山剑[pò shān jiàn]传说可破宝山的剑。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载:有农夫耕地得剑,胡贾请以百万售之,约明旦来取。农夫夜偶以剑指庭石,立碎。明旦,胡贾载钱至,叹曰:“剑光已尽。”遂不复买。“农夫苦问之,曰:‘此是破山剑,惟可一用,吾欲持之破寶山耳。’……余有诗云:‘采玉应求破山剑,探珠仍遣水精奴。’” 
- 星辰剑[xīng chén jiàn]泛指宝剑。典出晋张华望斗牛间紫气掘狱屋基得剑事。见《晋书.张华传》。 
- 浪人剑[làng rén jiàn]1.亦作“浪剑”。 2.剑名。 
- 陵母伏剑[líng mǔ fú jiàn]王陵为汉将。项羽取陵母﹐欲以招陵。有汉使来﹐陵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儿﹐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志﹐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后陵卒从汉王定天下﹐封为安国侯。事见《汉书.王陵传》。 
- 刀剑[dāo jiàn]1.刀和剑。古代兵器。 2.泛指武器。 
- 鸊鹈剑[pì tí jiàn]涂上鸊鷉膏用以防锈的剑。 
- 鸣剑[míng jiàn]1.晋王嘉《拾遗记·颛顼》:“﹝顓頊﹞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剋伐,未用之时,常於匣里,如龙虎之吟。”因用“鸣剑”指良剑。 
- 唇槍舌剑[chún qiāng shé jiàn]见“唇枪舌剑”。 
- 灵剑[líng jiàn]宝剑。 
- 花剑[huā jiàn]①击剑运动器械之一。由剑柄、剑身和护手盘组成。全长不超过110厘米,重不超过500克。②击剑运动项目之一。比赛时,只准刺对方躯干有效部位,不准劈打。进攻方法有直刺、转移刺、变换交叉刺。防守主要是用剑根部格挡对方进攻。 
- 弃剑[qì jiàn]1.投剑。 2.古人习惯佩剑,因以“弃剑”指弃俗﹑弃世而归道。 
- 昆剑[kūn jiàn]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剑。 
- 韩棱之剑[hán léng zhī jiàn]《后汉书.韩棱传》:“﹝韩棱﹞五迁为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肃宗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自手署其名曰:‘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时论者为之说: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李贤注引《晋太康记》:“汝南西平县有龙泉水,可淬刀剑,特坚利。”后因以“韩棱之剑”指龙泉宝剑,用为谋略深远,委以重任之典故。 
- 三尺剑[sān chǐ jiàn]古剑长凡三尺,故称。 
- 卖剑[mài jiàn]见“卖剑买牛”。 
- 辘轳剑[lù lu jiàn]剑名。剑首以玉作辘轳形为饰,故名。 
- 浪剑[làng jiàn]见“浪人剑”。 
- 芙蓉剑[fú róng jiàn]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载越王句践有宝剑名“纯钧”,相剑者薛烛以“手振拂,扬其华,捽如芙蓉始出”。后因以指利剑。 
- 匣剑[xiá jiàn]1.匣中的宝剑。 2.喻指被埋没的人才。 
- 斩马剑[zhǎn mǎ jiàn]汉宝剑名。其利可以斩马﹐故称。以其藏于尚方﹐后世俗称尚方宝剑。 
- 开荒剑[kāi huāng jiàn]1.指初次杀人的剑。 2.指妓女等的甜言蜜语。 
- 冯谖剑[féng xuān jiàn]谓怀才未遇者希望为人赏识重用。 
- 尚方剑[shàng fāng jiàn]1.俗称“尚方宝剑”。 2.皇帝用来封赐大臣的剑﹐表示授权﹐可以便宜行事。 
- 智剑[zhì jiàn]见“智慧剑”。 
- 五剑[wǔ jiàn]指春秋时越王元常使欧冶子所造的五把宝剑,其名为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见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 玉具剑[yù jù jiàn]剑鼻和剑镡用白玉制成的剑。 
- 木剑[mù jiàn]1.木制的假剑。汉时朝服带剑,晋始改用木制,称班剑﹑象剑。 2.笞刑刑具名。 
- 觉剑[jué jiàn]佛教语。谓领悟力像剑一样锋利。 
- 籯书囊剑[yíng shū náng jiàn]负笈佩剑。 
- 玺剑[xǐ jiàn]《西京杂记》卷一:“汉帝相传以秦王子婴所奉白玉玺,高帝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后以“玺剑”指传国之宝。 
- 丰城剑[fēng chéng jiàn]《晋书.张华传》谓吴灭晋兴之际,天空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张华闻雷焕妙达纬象,乃邀与共观天文。焕曰:“斗牛之间颇有异气”,是“寶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并谓剑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后世诗文用“丰城剑”赞美杰出人才,或谓杰出人才有待识者发现。 
- 欧冶剑[ōu yě jiàn]春秋时著名剑工欧冶子所铸的剑。相传他曾为越王铸五剑﹐为楚王铸三剑。 
- 马前剑[mǎ qián jiàn]见“马前健”。 
- 慧剑[huì jiàn]佛家比喻能斩断一切烦恼的智慧:直须慧剑断邪思。 
- 鱼肠剑[yú cháng jiàn]古宝剑名。 
- 萍剑[píng jiàn]即青萍剑。青萍,古之名剑。后用作宝剑的代称。 
- 延陵剑[yán líng jiàn]汉刘向《新序.节士》载,春秋时延陵季子(吴公子季札)将出访晋国,带宝剑经过徐国,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晋国之使,未即献剑,然心已许之。及使晋返,而徐君已死。于是乃以剑挂徐君墓树而去。后用为不忘故旧的典实。 
- 鹿卢剑[lù lú jiàn]古剑名。 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 
- 逞剑[chěng jiàn]施展剑术。 
- 故剑[gù jiàn]汉宣帝即位前,曾娶许广汉之女君平,及即位,封为倢伃。时公卿议立霍光之女为皇后,宣帝乃“诏求微时故剑”。群臣知其意,乃议立许氏为皇后。见《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后因以“故剑”指元配之妻。 
- 星剑[xīng jiàn]宝剑。 
- 蒲剑[pú jiàn]1.指菖蒲叶,其形状细长像剑。 2.指以蒲为剑。旧俗于端午节挂在门上,谓可辟邪。 指菖蒲叶,形似宝剑而得名 
- 酆城龙剑[fēng chéng lóng jiàn]见“酆城剑”。 
- 汉剑[hàn jiàn]指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之剑。 
- 悬剑[xuán jiàn]《史记.吴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后因以“悬剑”指守信。 
- 学剑[xué jiàn]学习剑术。谓学习武艺。 
- 宝剑[bǎo jiàn]原指稀有而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原来指罕见而贵重的剑,后泛指普通剑 
- 服剑[fú jiàn]1.佩剑。腰间佩带的剑。 2.谓随身佩带剑。 3.周时一种短剑。 
- 水心剑[shuǐ xīn jiàn]传说中的宝剑名。 
- 倚天剑[yǐ tiān jiàn]形容极长的剑。语本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 孤剑[gū jiàn]一把剑。亦借指单独的武士。 
- 襟剑[jīn jiàn]旧时剑术的一派。 
- 佩剑[pèi jiàn]①击剑运动器械之一。由剑柄、剑身和护手盘组成。全长不超过105厘米,重量不超过500克。②击剑运动项目之一。比赛时可刺也可劈打。腰以上(包括头和上肢)为有效部位。 腰间佩带的剑佩剑将军 
- 鈌云剑[jué yún jiàn]刺穿云层的利剑。比喻匡合天下的本领。语本《庄子.说剑》﹕“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絶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成玄英疏﹕“夫以道为剑﹐则无所不包﹐故上下旁通莫能碍者﹐浮云地纪岂足言哉?” 
- 戴渊剑[dài yuān jiàn]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峰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后用为悔过自新之典。 
剑[jiàn]字在中间的词语
- 顿剑摇环[dùn jiàn yáo huán]按剑挥刀。环,刀环。多形容士气高,斗志旺盛。 
- 击剑衫[jī jiàn shān]一种健身运动型的上衣便装。源于击剑运动服的风格和式样。立领、袖口装有袖克夫、袖笼较小、下摆收紧(克夫)、肩部有覆势、门襟上配有铐钮等。款式轻便、合体、精神、灵巧。适合于男女青年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穿着。 
- 马剑洋[mǎ jiàn yáng]荷兰银元。铸于十七﹑十八世纪,清乾隆年间流入中国。因币面图案是一骑马持剑的人像,故名。 
- 宝剑记[bǎo jiàn jì]传奇剧本。明代李开先作。取材于《水浒传》而有所改动。林冲参奏高俅而被高陷害,刺配沧州,最后逼上梁山。高俅子谋占林妻张贞娘,贞娘出逃,在白云庵出家。梁山英雄攻打京城,朝廷将高俅父子送梁山军前处死,并招安梁山军。明代陈与郊有改编本,名《灵宝刀》。 
- 试剑石[shì jiàn shí]1.石名。在江苏省苏州市虎丘。传说秦王或吴王试剑于此。见宋范成大《吴郡志.虎邱》。 2.石名。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相传三国时孙权﹑刘备试剑于此。 3.石名。在江苏省铜山县东南汉高祖庙﹐宋苏轼有铭。 4.石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伏波山还珠洞(也称伏波岩)内﹐相传汉马援试剑于此。 5.石名。在湖北省鄂州市鄂城西山(即樊山)上﹐相传三国孙权试剑于此。 6.石名。在湖南省平江县东道岩山上﹐相传许旌阳试剑于此。 
- 吃剑头[chī jiàn tóu]吃剑才。 
- 吃剑贼[chī jiàn zéi]吃剑才。 
- 舌剑唇槍[shé jiàn chún qiāng]见“舌剑唇枪”。 
- 吃剑才[chī jiàn cái]詈词。犹言该杀的家伙。 
- 吞剑伎[tūn jiàn jì]我国传统杂技之一。 
- 势剑金牌[shì jiàn jīn pái]皇帝授予大臣全权处理要案的两种信物。势剑,尚方剑。 
剑[jiàn]字在开头的词语
- 剑外[jiàn wài]1.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 2.泛指蜀地。 
- 剑花[jiàn huā]1.亦作“剑华”。 2.剑的光芒。 
- 剑南[jiàn nán]唐道名。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宋陆游曾留蜀约十年,喜蜀道风土,因题其生平所为诗曰《剑南诗稿》,后人因以“剑南”称之。 
- 剑戟[jiàn jǐ]泛指武器。 
- 剑槊[jiàn shuò]剑和槊。泛指兵器。 
- 剑铓[jiàn máng]1.亦作“剑芒”。 2.剑锋。 
- 剑骑[jiàn qí]1.带剑的骑士。 2.喻勇武。 
- 剑佩[jiàn pèi]宝剑和垂佩。 
- 剑麻[jiàn má]常绿植物,叶子形状象剑。纤维耐腐蚀,耐磨,拉力强,是制造绳子﹑渔网﹑牵引带和防水布的重要原料,还可以制造纸和人造丝。 常绿多年生草本植物( Agave sisalana ),叶子形状像剑。纤维供纺织、造纸用 
- 剑衣[jiàn yī]裹剑的缯帛。 
- 剑气[jiàn qì]指剑的光芒。常以喻人的才华和才气。 
- 剑函[jiàn hán]剑匣。 
- 剑歌[jiàn gē]弹剑而歌。典出《战国策.齐策四》:齐人冯谖寄食孟尝君门下,不得意,“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史记.孟尝君列传》作“冯歡”。 
- 剑号[jiàn hào]符号+,象征性地用来标志一个死者的姓名和作为一组参照符号中的第二个符号。 符号+,象征性地用来标志一个死者的姓名和作为一组参照符号中的第二个符号 
- 剑合[jiàn hé]比喻重逢。 
- 剑仙[jiàn xiān]传说中精于剑术的仙人。后亦指侠客。 
- 剑客[jiàn kè]旧指精于剑术的人;剑侠。 
- 剑华[jiàn huá]见“剑花”。 
- 剑轮[jiàn lún]佛教语。阿鼻地狱之一。其间罪人,不断受利剑的斩截之苦。 
- 剑侠[jiàn xiá]精于剑术的侠客(多见于旧小说)。 精通剑术的侠客 
- 剑眉[jiàn méi]较直而末端翘起的眉毛。 直而末尾翘起略呈剑形的眉毛 
- 剑齿象[jiàn chǐ xiàng]古代的哺乳动物。形状和现在的象相似,上门齿长而弯曲。生存于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 
- 剑术[jiàn shù]武术或击剑运动中用剑的技术。 
- 剑壁[jiàn bì]峭壁。 
- 剑首[jiàn shǒu]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以玉或金属制成,扁圆形,其上镂有花纹。 
- 剑玺[jiàn xǐ]指刘邦的斩蛇剑和传国玺,为汉代神器。后用以象征统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