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马陆

马陆

《中药大辞典》:马陆

药材名称马陆

拼音Mǎ Lù

别名蛟(《庄子》),百足(《本经》),马蚿、蛆蟝、马蚰(《方言》),马蠲(《说文》),秦渠(《淮南子》高诱注),飞蚿虫(李当之《药录》),马轴(《吴普本草》),蚐(《尔雅》郭璞注),千足(《雷公炮炙论》),刀环虫(《唐本草》),百节虫(《圣惠方》),蛩(《纲目》),千脚虫(《分类草药性》),篦子虫、锅耳朵(《贵州民间方药集》),大草鞋虫(《四川中药志》),百脚陆(《泉州本草》)。

出处《本经》

来源为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或其它马陆类动物的全虫

原形态体长圆形,表面光滑。长约12厘米,宽约7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从颈板到肛节,约有体节64个。头部两侧有许多单眼,集合成2团,形似复眼。触角1对,有毛,长约5毫米。口器包括大小颚各1对,小颚愈合成为颚唇。体背面黑褐色,后缘淡褐色,前缘盖住部分淡黄色。颈板半圆形,深褐色。第2~4节为胸部,每节各有步肢1对;第5节以下为腹部,除末节外,每节有步肢2对。雄虫在第7节上的步肢变为生殖肢。自第6背板后各体节的两侧,有臭腺孔。幼虫环节少,足仅3对,每脱皮1次,则体节和足陆续增加。

生境分部多栖于阴湿地区,食草根及腐败的植物,触之则蜷缩不动,并放出恶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马陆),收得后,糠头炒,令糠头焦黑,取马陆出,用竹刀刮足去头了,研成末用之。"

性味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有毒。"

功能主治破积;解毒.治症瘕,痞满,痈肿,毒疮。

①《本经》:"主腹中大坚症,破积聚,瘪肉恶疮,白秃。"

②《别录》:"疗寒热痞结,胁下满。"

③《纲目》:"辟邪疟。"

④《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痒疮,敷鱼口痈毒。"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风,去风湿。"

用法用量外用:熬膏、研末或捣敷。

注意有毒,内服宜慎。

复方①治鼻息肉:马陆醋炙研末,棉花蘸塞鼻孔中。(《泉州本草》)

②治蛾子:马陆、鲜赤葛。共捣烂,敷颈部。(《四川中药志》)

③治一切疮毒:马陆、滚山珠、癞疙宝、乌梢蛇壁虎蜈蚣。共以桐油熬膏,外贴。(《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马陆

药材名称马陆

拼音Mǎ Lù

英文名Millepede

别名蚿、蛝、百足、马蚿、蛆蟝、马蚰、秦渠、飞蚿虫、马轴、蚐、千足、刀环虫、马驩、百节虫、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圆马陆科动物宽跗陇马陆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ronopolites svenhedind(Verhoeff)

采收和储藏:6-8月捕捉,去净杂质、泥土,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宽跗陇马陆,身体呈圆柱形,长26-30mm,宽2.5-3.5mm。雄性略小。由20个体节组成,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头部有1对触角,无眼,有侧头器;胸部由1-4休节组成,第1体节无足,第2-4体节各有步足1对;腹部由5-20体节组成,第5-18体节的后环节腹面各有2对步足,第19-20体节无足。第20体节后端有肛门,称为肛节。侧突不甚发达,侧突后有臭腺。胫节与跗节愈合成的胫跗节部宽大,是此种与同属其他种的区别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栖息于山崖阴面有腐殖质的草丛中或树阴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四川。

性状性状鉴别,虫体呈圆柱形,长2-3c m,直径2-3mm。表面淡黄色或黄白色,具20个环节,环节处较深,步足细长,色较浅。体轻,质脆,易断,断面边缘浅黄色,中央棕褐色。气微,味微咸。

化学成分含有芳香醛、酮类、多粮类物质、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挥发油及油脂、醌类物质、碳酸钙等。芳香醛中主要有苯甲醛。此外,马陆还含多种微量元素,以μg/g生药计,钙4875,磷3028,镁1434,铅997,铁540,锌84,钴62.8,锰62.3,铜50.4,砷33,钨28.3,硅17.8,铬10.6,铅10.6,钒2.87,汞2.45,镉2.48,钼1.8。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从掸子虫体内提取制得的陇马陆素抗菌剂(有效成分为苯甲醛)在体外抑菌试验中,表现出广谱抗菌作用。高浓度时对部分细菌有杀灭作用,但一般呈抑制作用。它对肠道菌有较好抑制效果。有青霉素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掸子虫蒸馏液有短暂的升高血压、兴奋呼吸的作用,并可兴奋肠、子宫平滑肌,使之产生节律性收缩。从该虫蒸馏液中分离出的“虫酮”作用与蒸馏相同,而分离出的“虫胺”磷酸盐反而有降压作用。实验观察到虫酮与虫胺互相配合能更好地调节血管功能。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马陆),收得后,糠头炒,令糠头焦黑,取马陆出,用竹刀刮足去头了,研成未用之。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归经心;肺经

功能主治破积;解毒;和胃。主症积;痞满;胃痛食少;痈肿;毒疮

用法用量内服:研粉或制成片剂,1-2g。外用:适量,熬膏,研末,或捣敷。

注意有毒,内服宜慎。

各家论述1.《本经》:主腹中大坚症,破积聚,瘜肉恶疮,白秃。

2.《别录》:疗寒热痞结,胁下满。

3.《纲目》:辟邪疟。

4.《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痒疮,敷鱼口痈毒。

5.《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风,去风湿。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慈竹花

    《中药大辞典》:慈竹花药材名称慈竹花拼音Cí Zhú Huā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花。功能主治治痨伤吐血。用法用量鲜慈竹花半斤,鲜黄桷树寄生半斤,炖黄牛肉或杀口肉服

  • 鹩哥舌

    《中药大辞典》:鹩哥舌药材名称鹩哥舌拼音Liáo Gē Shé别名鹩哥利(《陆川本草》),鸟舌草(《广西中药志》)。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松叶耳草的全草。夏、秋采收,鲜用

  • 凤仙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凤仙花药材名称凤仙花来源本品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的花。夏季花盛开时采收,鲜用或晒干。性味甘,温。有小毒。功能主治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

  • 山梗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梗菜药材名称山梗菜拼音Shān Gěnɡ Cài别名半边莲[东北]、大种半边莲来源为桔梗科山梗菜属植物山梗菜Lobelia sessilifolia Lamb.和线萼山梗菜L.

  • 广东金钱草

    药材名称广东金钱草拼音Guǎnɡ Dōnɡ Jīn Qián Cǎo别名金钱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广金钱草(《中药通报》5(1):26,1959),假花生、马蹄草、银蹄

  • 一文钱

    《中药大辞典》:一文钱药材名称一文钱拼音Yì Wén Qián别名铜钱根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防己科植物一文钱的根。全年均可采。原形态多年生缠绕小藤本。根茎细长,

  • 阴蚼

    药材名称阴蚼拼音Yīn Qú出处《医林纂要》来源为平胸龟科动物大头平胸龟的全体。原形态体略呈扁圆形,腹背均有坚硬的鳞甲,甲长约16厘米,宽约12厘米。头大,不能缩入甲内;头部覆有整块的角质鳞

  • 扁豆藤

    《中药大辞典》:扁豆藤药材名称扁豆藤拼音Biǎn Dòu Ténɡ出处《纲目》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藤茎。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治风痰迷窍,癫狂乱语,同朱砂为末姜汤下。

  • 西藏野花椒

    药材名称西藏野花椒来源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西藏野花椒Zanthoxylum tibetanum Huang,以果皮和种子入药。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将果皮与种子分开,分别入药。性味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

  • 掌裂秋海棠

    药材名称掌裂秋海棠拼音Zhǎnɡ Liè Qiū Hǎi Tánɡ别名水八角、水蜈蚣、酸猴儿、一口血、水黄连来源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掌裂秋海棠Begonia pedatif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