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赤地榆

赤地榆

《中药大辞典》:赤地榆

药材名称赤地榆

拼音Chì Dì Yú

别名隔山消(《昆明药植调查报告》),紫地榆(《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为牻牛儿苗科植物地榆。秋末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全株被柔毛。主根圆锥形,紫色,有较长的须根。叶基生或茎生,叶柄长;叶片3~5掌状分裂,直径3~5厘米,有小羽状托叶。花1~2朵生于茎顶,红色,径约1.5厘米。蒴果长喙状,成熟后由基部向上反卷而开裂,将种子弹出后而悬挂于花柱上。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多生于向阳山坡。分布云南。产云南。

性状干燥根表皮暗褐色,内皮紫色,多皱缩纹理,有须根痕。药材多斜切成片,片长约2.5厘米,阔约1~1.5厘米,厚约2~5毫米;切面黄棕色,木部与皮部常分离,本部色泽较深。易折断,断面粉质样。无臭,味苦。以皮紫心黄者为佳。

性味苦涩,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微涩酸。"

②《云南中草药》:"苦涩,微寒。"

功能主治消炎,止血,涩肠。治肠炎,痢疾,脘腹疼痛,内出血,鼻衄,便血,月经过多,产后流血,跌打损伤。

①《滇南本草》:"止面寒、背寒、肚腹痛,日久大肠下血,七天后赤白痢症。"

②《云南中草药》:"消食健胃,止痢止血,治痢疾,腹泻,内出血,月经过多,胃痛。"

③《云南中草药选》:"收敛止血,活血,止痛,健胃止泻。治肠炎,痢疾,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月经不调,产后流血不止,鼻衄,跌打劳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面寒背寒肚腹疼痛:赤地榆一钱为末,热烧酒下。(《滇南本草》)

②治肠胃积热,大肠经便血或肠风便血,红血痢症:赤地榆一两,槐角(炒,或花亦可)三钱,枳壳五钱,黄芩三钱,荆芥穗二钱,全秦归五钱,黄连(酒炒)二钱。共为细末,合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米汤下。(《滇南本草》)

③治气管炎:紫地榆五钱,陈皮三钱。兑红糖,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赤地榆

药材名称赤地榆

拼音Chì Dì Yú

英文名Chinese Granesbill

别名地榆隔山消、万两金、雀食地榆、万榄筋、红寒药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紫地榆和五角叶老鹳草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eranium strictipes R.Kunthp[G.strigosum Franch.]2.Geranium delavayi Franch.

采收和储藏:秋末挖根,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1.紫地榆多年生草本,高15-30cm。根茎木质化,具数条粗壮的根。茎直立,下部有规则的2-3次二叉分枝。基生叶的叶柄长达16.5cm;茎生叶对生,叶柄较短:托叶披针形:叶片五角形,直径2-7cm,3-5掌状深裂,裂片菱形,先端具小尖头,边缘具深浅不同的锯齿,上面暗绿色,下面绿白色,叶脉在上面下陷,在下面凸出。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长4.5-14cm,花柄密被短毛和长腺毛,果时直立;萼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具紫色的长尖头,边缘膜质,有3-5脉,沿脉被伸展的长硬毛和长腺毛;花瓣红紫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全缘,基部具长柔毛;花丝钻形,无毛或基部被毛,花药淡黄色,长圆形;雌蕊与子房近等长,密被向上的白色绢毛,柱头无毛。果长达3cm,被细短毛。花、果期尽-8月。

2.五角叶老鹳草多年生草本,高15-60cm。根数条,圆柱形。根茎木质,直立,长达7cm,粗达1cm或更粗,具数枚残枯的基生托叶。茎直立,通常较细,具分枝,被伸展的腺毛和紧贴向下的绒毛,下部者较稀疏且无腺毛。基生叶数枚,叶柄长达25cm,被向下紧贴的绒毛,顶部较密;具2枚托叶,托叶膜质,干时暗棕色,披针形,长l-2.5cm,外面被毛;叶片轮廓五角形,长3.5-4cm,宽5-7cm,5深裂几达基部,裂片轮廓菱形,下部全缘,上部羽状浅裂或缺刻,两面疏被伏毛;茎生叶数枚,对生;下部叶具长柄,向上柄渐短,叶片较小。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有2花;花序梗长达11cm,被伸展或倒向柔毛,有时也有腺毛;苞片线状钻形,长0.4-1.2cm,被极短毛和散生长毛;花梗长1.5-3cm,被短毛和伸展的长腺毛,果时反折;萼片狭卵形或披针形,长0.7-1.2cm,先端具长尖头,外面被紧贴向上的短毛和伸展的长腺毛,3脉;花瓣紫色,基部深紫色,长圆状卵形,先端微2裂,基部有白色长柔毛,在开花期反折;花丝线状钻形,长0.8-1cm,紫红色,下部疏被毛,花药黑紫色;雌蕊长约8mm,被紧贴向上的短毛。果未见。花期6-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600-3800m的向阳山坡、草丛或灌丛中。

2.生于海拔1500-3000m的林间草地、林缘、灌丛或草坡。

资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2.分布于四川、云南。

性状性状鉴别 紫地榆根呈圆锥形,长5-15cm,直径1-1.5cm,略弯曲或有分枝。表面紫褐色或暗褐色,有须根痕。质坚实,易折断,断面不平整,粉质,黄棕色,皮部与木部易分离。气无,味苦涩。

性味苦;涩;微寒

归经肝;脾;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泄泻;痢疾;消化不良;脘腹;鼻衄;便血;有经过多;产后出血不止;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止面寒、背寒、肚腹痛,日久大肠下血,七天后赤白痢症。

2.《云南中草药》:消食健胃,止痢止血,治痢疾,腹泻,内出血,月经过多,胃痛。

3.《云南中草药选》:收敛止血,活血,止痛,健胃止泻。治肠炎,痢疾,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月经不调,产后流血不止,鼻衄,跌打劳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朴消

    《中药大辞典》:朴消药材名称朴消拼音Pǔ Xiāo别名朴硝石(《吴普本草》),消石朴(《别录》),海末(《石药尔雅》),朴硝(《局方》),盐消、皮消、水消(《纲目》),海皮硝、毛硝(《药材学》)。来源

  • 丝绵木

    药材名称丝绵木拼音Sī Mián Mù别名明开夜合、桃叶卫矛、白杜、白桃树来源卫矛科卫矛属植物丝绵木Euonymus bungeanus Maxim.,以根、茎皮、枝叶入药。春秋采

  • 豺肉

    《中药大辞典》:豺肉药材名称豺肉拼音Chái Ròu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犬科动物豺的肉。性味甘酸,温。①《食疗本草》:"酸。"②《纲目》:"酸,热,

  • 披麻草根

    《中药大辞典》:披麻草根药材名称披麻草根拼音Pī Má Cǎo Gēn出处《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理藜芦的根。秋、冬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根茎短而粗,有多层褐色棕皮状

  • 炮掌果

    药材名称炮掌果拼音Pào Zhǎnɡ Guǒ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小果倒地铃的果实。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性味微苦,寒。功能主治祛风解痉,解毒。复方①治小儿脐风:炮掌果五至八

  • 越南悬钩子

    药材名称越南悬钩子拼音Yuè Nán Xuán Gōu Zi别名小猛虎、鸡足刺来源蔷薇科越南悬钩子Rubus cochinchinensis Tratt.,以根、叶入药。

  • 蕗蕨

    药材名称蕗蕨拼音Lù Jué英文名Chestnut-brown Mecodium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膜蕨科植物蕗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codium badium(Hoo

  • 枇杷花

    《中药大辞典》:枇杷花药材名称枇杷花拼音Pí Pá Huā别名土冬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出处《纲目》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花。化学成分含挥发油、低聚糖。性味《重庆草药》:&q

  • 尖苞柊叶根

    药材名称尖苞柊叶根拼音Jiān Bāo Zhōnɡ Yè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竹芋科植物尖苞柊叶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rynium placentarium(Lour.)Merr.[Phy

  • 吕宋果

    《中药大辞典》:吕宋果药材名称吕宋果拼音Lǚ Sònɡ Guǒ别名加穵弄、宝豆(《本草补》),苦果(《药材资料汇编》)。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马钱科植物吕宋豆的成熟种子。原形态大型木质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