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竹蠹虫蛀末

竹蠹虫蛀末

《中药大辞典》:竹蠹虫蛀末

药材名称竹蠹虫蛀末

拼音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

别名竹蛀屑(《圣惠方》)。

出处《纲目》

来源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幼虫蚀害竹秆后的蛀屑

功能主治《纲门》:"治聤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用法用量外用:撒敷或调涂。

复方①治聤耳出脓:竹蛀屑、狼牙、白蔹等分。同研令细,每用少许,纳于耳中。(《圣惠方》)

⑦治汤火灼烂:竹中蠹虫末,涂之。(《备急方》)

⑧治湿毒臁疮:枯竹蛀屑、黄柏末等分。先以葱、椒、茶汤洗净,搽之,日一上。(《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竹蠹虫蛀末

药材名称竹蠹虫蛀末

拼音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

英文名frass by bamboo moth

别名竹蛀屑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粉蠹科动物褐粉蠹的幼虫蚀害竹竿后的蛀屑。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tus brunneus Steph.

采收和储藏:捕捉竹蠹虫时,同时收集竹竿蛀孔中的粉屑。

原形态褐粉蠹,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mm,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腮端具2齿,小腮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足3对,各有跗节5节。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多栖于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去湿敛疮。主耵耳流脓水;湿毒臁疮;烧烫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撒敷或调涂。

各家论述《纲目》:治耵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红果冬青根

    药材名称红果冬青根拼音Hónɡ Guǒ Dōnɡ Qīnɡ Gēn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冬青科植物红果冬青的根。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活血止痛。复方治劳伤疼痛:红果冬青根、淫羊藿各五钱,大风藤

  • 土中闻

    药材名称土中闻拼音Tǔ Zhōnɡ Wén别名鸡脚参、象牙参、鸡脚玉兰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姜科植物土中闻的根。秋季采挖。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有粗壮肉质的根茎,5~6

  • 独脚柑

    《中药大辞典》:独脚柑药材名称独脚柑拼音Dú Jiǎo Gān别名干草(《广州植物志》),细独脚马骝(《南宁市药物志》),马佬含菊(《广西中药志》),金锁匙(《闽南民间草药》),地莲芝(《贵

  • 防已

    药材名称防已拼音Fánɡ Yǐ英文名Fourstamen Stephania Root,Japanese Snailseed Root汉中防已 Yellownouth Dutchmanspipe Ro

  • 橹罟子

    《中药大辞典》:橹罟子药材名称橹罟子拼音Lǔ Gǔ Zǐ别名露兜子(《岭外代答》),竻波罗(《岭南采药录》),假菠萝(《生草药手册》),山波罗(《岭南草药志》),野菠萝(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 红绿草

    药材名称红绿草别名红草来源藜科红绿草Alternanthera versicolor Hort. ex Rege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南方栽培。栽培本品常在庭园栽培为观赏植物。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凉血

  • 榕树皮

    《中药大辞典》:榕树皮药材名称榕树皮拼音Rónɡ Shù Pí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树皮。药理作用参见"榕树叶"条。功能主治治泄泻,

  • 贝齿

    药材名称贝齿拼音Bèi Chǐ来源药材习分紫贝齿与白贝齿两类,入药以紫贝齿为多。紫贝齿为宝贝科动物蛇首眼球贝Erosaria (Ravitrona) caputserpentis (L.)、

  • 鹩哥舌

    《中药大辞典》:鹩哥舌药材名称鹩哥舌拼音Liáo Gē Shé别名鹩哥利(《陆川本草》),鸟舌草(《广西中药志》)。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松叶耳草的全草。夏、秋采收,鲜用

  • 密脉鹅掌柴

    药材名称密脉鹅掌柴拼音Mì Mài é Zhǎnɡ Chái别名七叶莲、五加风、木克买、五加皮、龙爪树、汉桃叶、万年青、五爪叶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密脉鹅掌柴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