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桑黄

桑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桑黄

药材名称桑黄

拼音Sānɡ Huánɡ

别名胡孙眼、桑耳、针层孔菌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L. ex Fr.)Quel.[Fomes igniarius L. ex Fr.],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部生于杨、柳、桦、栎、杜鹃四照花等阔叶树干上,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

性味微苦,寒。

功能主治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主治淋病,崩漏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0.5~1两,水煎1次服完,日服2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桑黄

药材名称桑黄

拼音Sānɡ Huánɡ

别名桑臣、桑耳(《药性论》),胡孙眼(《酉阳杂俎》),桑黄菇(《纂要奇方》)。

出处《药性论》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针层孔子实体

原形态菌盖木质,扁半球形或乌蹄形,2~12×3~21厘米,厚1.5~10厘米,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淡咖啡色,下侧无子实体;菌肉深咖啡色,木质;菌管多层,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褐色;孢子近球形,光滑,5~6×4~5微米;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微米。

生境分部生于杨、柳、桦、栎等树干上。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含落叶松蕈酸约4%(菌丝体不含落叶松蕈酸),脂肪酸、氨基酸(主要为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草酸、三萜酸、芳香酸、麦角甾醇,以及木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酯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纤维素酶等多种酶。

药理作用落叶松蕈酸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国外曾用于治盗汗,作用于数小时内开始,可持续24小时,剂量不能超过30毫克/次或100毫克/天,一般需连续用1~5天后方见较好疗效,无甚副作用。其作用机理虽经较多研究,但未完全阐明,与植物神经系统似无关系。它并不抑制唾液腺的分泌。对局部有刺激性,口服大量可引起吐、泻,也不能作皮下注射。有人报道,它有洋地黄样作用,低浓度能兴奋平滑肌,大剂量则发生抑制作用,中毒量可引起延脑中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先兴奋而后麻痹。

性味《药性论》:"味甘辛,无毒。"

功能主治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

《药性论》:"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岗谷树根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炙)。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②治脱肛泻血不止:香附一两(焙),桑黄一两(微炙)。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

③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①方以下出《圣惠方》)

④治瘰疬溃烂: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奇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桑黄

药材名称桑黄

拼音Sānɡ Huánɡ

英文名Fleckedflesh Polypore

别名桑上寄生、桑臣、树鸡、胡孙眼、桑黄菰、桑黄菇、针层孔菌、梅树菌

出处出自《药性论》

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ellinus igniarius (L.ex Fr.) Quel.[Fomes igniarius(L.)Fr.;Boletus igniarius L.;Polyporus igniarius Fr.]

原形态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呈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腹面凸,(5-20)cm×(7-30)cm,厚3-15cm。幼时表面有细绒毛,后脱落,有明显的龟裂,无皮壳,有假皮壳,有同心环棱。盖面呈灰褐色、肝褐色至黑色,有光泽;边缘圆钝,龟裂少,有密生的短绒毛,干后脱落,呈肉桂色至咖啡色。菌肉硬,木质,暗褐色,厚0.5cm左右。菌管多层,层次常不明显,老的菌管有白色菌丝充塞;管口面锈褐色至酱色;管口圆形,每1mm间4-5个。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μm×(5-7)μm。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μm×(3-4)μ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杨、柳等阔叶树树干上。

资源分布:妥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含落叶松蕈酸(agaricic acid),藜芦酸(veratric acid),间-4,5二甲氧基-1,2-苯二甲酸(m-hemipinic acid),麦角甾醇(ergosterol),C22、C24、C26的饱和脂肪酸,C23、C25的饱和烃,甘氨酸(glycine),天门氨酸(aspartic acid)等氨基酸,草酸(oxalic acid),甘露岩藻半乳聚糖(mannofucogalactan),木糖氧化酶(xylose oxidase),以及过氧化氢酶,脲酶,酯酶,多糖等。

药理作用落叶松蕈酸(Agaricic acid,Laricic acid,其不纯品名 Agaricin)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国外曾用于治盗汗,作用于数小时内开始,可持续24小时,剂量不能超过30mg/次或100mg/天,一般需连续用l-5天后方见较好疗效,无甚副作用。其作用机理虽经较多研究,但未完全阐明,与植物神经系统似无关系。它并不抑制唾液腺的分泌。对局部有刺激性,口服大量可引起吐、泻,也不能作废下注射。有人报道,已有洋地黄样作用,低浓度能兴奋平滑肌,大剂量则发生抑制作用,中毒量可引起延脑中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先兴奋而后麻痹。

性味甘;苦;寒;辛;无毒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 岗谷树根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炙)。 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②治脱肛泻血不止:香附一两(焙),桑黄一两(微炙)。上药,掇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③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 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①方以下出《圣惠方》)④治瘰疬溃烂: 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畜方》)

各家论述《药性论》: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自扣草

    药材名称自扣草拼音Zì Kòu Cǎo英文名Herb of Canton Buttercup别名鹿蹄草、鹿啼草、自蔻草、小回回蒜、假芹菜、千里光、自灸草、野芹菜、点草、田芹菜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来

  • 费菜

    药材名称费菜拼音Fèi Cài别名养心草、倒山黑豆(《福建民间草药》),马三七、白三七、胡椒七(《湖南药物志》),七叶草(《闽东本草》),晏海豆丬、回生草(《福建中草药》),血草(

  • 牛蹄甲

    《中药大辞典》:牛蹄甲药材名称牛蹄甲拼音Niú Tí Jiǎ出处《纲目》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蹄甲。功能主治《纲目》:"烧灰服,治牛痫;和油涂臁疮;研末贴脐,止小儿夜啼

  • 铃茵陈

    药材名称铃茵陈拼音Línɡ Yīn Chén别名金钟茵陈(《滇南本草》),黄花茵陈、(《植物名实图考》),吊钟草(《南京民间药草》),灵茵陈(《江苏植药志》),吹风草、五毒草、徐毒

  • 橘白

    《中药大辞典》:橘白药材名称橘白拼音Jú Bái出处《本草便读》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果皮的白色内层部分。选取新鲜的橘皮、用刀扦去外层红皮(即橘红)后,取内层的白皮,

  • 量天尺

    《全国中草药汇编》:量天尺药材名称量天尺拼音Liànɡ Tiān Chǐ别名霸王鞭、霸王花、剑花、三角火旺、七星剑花来源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植物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 (Ha

  • 地沙

    《中药大辞典》:地沙药材名称地沙拼音Dì Shā别名米洋参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水玉簪科植物三品一枝花的根茎及根。秋季采收。原形态三品一枝花,又名:蛆儿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20厘米。

  • 乌藨连

    《中药大辞典》:乌藨连药材名称乌藨连拼音Wū Pāo Lián别名乌泡连、山羊臭、如意草、母犁头菜(《贵州民间药物》)。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堇菜科植物荁的全草、根茎。秋后采收。原形态多

  • 镰萼虾脊兰

    药材名称镰萼虾脊兰拼音Lián è Xiā Jǐ Lán别名饭食草、蛇肠珠、石三七、镇腰带、山刀莲、九子莲、捌仙桃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柔毛虾脊兰的假鳞茎和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lanthe

  • 假芫茜

    药材名称假芫茜拼音Jiǎ Yuán Qiàn别名香信,番香茜(《广西药植名录》),野芫荽(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刺芫荽的全株。全年可采。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