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面目浮肿

面目浮肿

证名。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有虚实之分。虚证亦称面目虚浮。多因脾、肺、肝、肾脏气虚衰所致。实证多由湿热壅盛、风火水气阳明实热所致。《景岳全书·面病》:“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为虚。实肿者,或热或痛,乃因风火上炎,此以邪之有余也,脉必紧数,证必寒热。风则散之,火则清之,壅滞秘结则通之利之,邪去而肿自消也。虚浮者,无痛无热而面目浮肿,此或以脾肺阳虚,输化失常,或以肝肾阴虚,水邪泛滥。然浮而就上,其形虚软者,多由乎气;肿而就下,按而成窝者,多由乎水。治气者,须从脾肺,虚则补之,实则顺之;治水者,须从脾肾,虚则化之,实则泻之。然水气虽分上下,而气即水之母,水即气之质,故有相因之化,而亦有相因之治也。……面目虚浮,有因色欲过度,阴虚气越而致者,宜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加减八味丸;若因劳倦伤脾,气虚不敛而面目虚浮者,宜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十全大补汤;若因饮酒过度,湿热上聚而面目浮肿者,宜葛花解酲汤或七味白术散;若因泻痢不止,脾肾气虚而面目浮肿者,宜胃关煎温胃饮;若因饮食不节,阳明壅实,二便秘结而头面满胀者,宜廓清饮,惟小儿多有此证,甚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若阳明实热,胃火上浮,或烦热干渴而头面浮肿者,宜抽薪饮白虎汤,或大分清饮利之。”《证治汇补》卷四:“面浮,……眼下肿如卧蚕状,将有水肿之虞。若脉浮虚无力,是脾气不足,宜培脾实土。沉实有力,是肺气不顺正,宜降气泻水。”

猜你喜欢

  • 针灸传真

    针灸著作。又名《绘图针灸传真名医刺法》。赵熙、孙秉彝、王秉礼合编。全书包括四种针灸著述:①《针灸传真》2卷,书中对于针灸手法及理论、治疗等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个人的见解。②《名医刺法》2卷,为抄录

  • 十二络脉

    指十二经之络脉。《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传注十二络脉。”

  • 来气

    运气术语。指六气中,应该及时到来之气。《素问·六微旨大论》:“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 徐文伯

    【生卒】:五世纪【介绍】:南北朝时期南齐医家。出身世医,于465年撰写《疗妇人瘕》、《药方》等书,均佚。还撰有《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后世演变成针灸学中的一个流派。

  • 中泉

    经外奇穴名。出《奇效良方》。位于手背腕横纹上当阳池穴与阳溪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心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及腹中诸气痛。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

  • 契绍

    契,相合;绍,继承。相合相继之意。《灵枢·卫气》:“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

  • 截根疗法

    即挑治疗法。见该条。

  • 纸燃子

    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纸纴子。见该条。

  • 动象

    气功术语。是指练功过程中,身体的外形姿势转化为动的姿态。动象有真动与假动之分。“真动”属自发产生的,内气发动后,随气而动,由内动而及外;“假动”属主观追求,是暗示和诱导出来的,没有内气发动为依据。

  • 九英菘

    出《食疗本草》。为芜菁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