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结

阴结

病证名。①指胃肠阴寒固结,或精血亏耗,大肠干燥所致的便秘。见《兰室秘藏·大便燥结门》。《医学入门·燥结》:“不能食,脉弦微者,为阴结。”《景岳全书·杂证谟》:“阴结证,但察其既无火证,又无火脉,……盖此证有二则,一以阳虚,一以阴虚也。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则津液不到而肠脏干稿,此阴虚而阴结也。故治阳虚而阴结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宜右归饮大补元煎大营煎之类主之;或以人参当归数钱煎汤送右归、八味等丸俱妙。治阴虚而阴结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宜左归饮左归丸当归地黄饮五福饮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二者欲其速行,宜于前法中各加肉苁蓉二三钱。”亦有以寒秘、气虚秘湿秘等归为阴结。《证治汇补·秘结》:“阴结者,阴寒固结肠胃,血气凝滞而秘结也,外症不渴不食,肢冷身凉,大便硬闭,脉沉而迟,宜四物合附子汤,如久不大便而脉反微者,黄芪建中汤。”《金匮翼·便秘统论》:“冷闭虚闭即阴结也。”《医学心悟·大便不通》:“冷闭名阴结。”参见大便秘结、寒秘、气秘、湿秘、虚秘各条。②脉象名。《注解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猜你喜欢

  • 阴暑

    病名。①《景岳全书》卷十五:“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痠痛

  • 乳齿

    小儿的牙齿,相当于正常幼儿7~8岁前长出来的牙齿。随着年龄的增长,乳齿逐步脱落,更换为久齿。

  • 舒氏伤寒六经定法

    伤寒著作。清舒诏(驰远)撰。作者提示伤寒六经病证的主证及治法。后附医案二则。现存多种刊本。

  • 托踏

    自我推拿方法。两手向上托起,两足稳站在地,静心宁神。《红炉点雪·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托踏应无病法:双手上托,如举大石;两脚前踏,如履实地。以意内顾,神气自生,筋骨康健,饮食消融。”

  • 俞理初

    【介绍】:见俞正燮条。

  • 身重

    证名。指身体重着,活动不便的症象。《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多因风湿、寒湿、湿热困脾所致。《溪医述·身体》:“身重如山,不利转侧,麻木浮肿者何?曰,湿在肉分也。”又“身重,跗肿,肉

  • 陈廷采

    【介绍】:见陈嘉谟条。

  • 日哺发热

    证名。指下午三至五时左右发热。《类证活人书·问伤寒疟状》:“问伤寒疟状,有阳明证,病人烦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发热而脉浮虚者与桂枝汤,脉实者宜承气汤。”本症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称日晡所发热。参

  • 阴虚发热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发热》。指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虚热。《证治汇补·阴虚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

  • 胃虚汗

    证名。指胃气虚弱而致自汗之证。《张氏医通·杂门》:“胃虚水谷气脱散者,汗自出,必气虚少食。”治宜补气运脾丸。参见自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