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汗

阴汗

证名。①指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医林绳墨·汗》:“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张氏医通·汗》:“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或当归龙荟丸二妙散俱效。阴囊湿者,以炉甘石煅过扑之,密陀僧亦佳。”《兰室秘藏》用清震汤固真汤治阴汗,两丸如冰,前阴痿弱,小便黄,余沥臊臭,亦属湿热之症。有因肝肾亏损,湿热下乘者。《医略六书》卷二十:“酒色过度,湿热下乘则精血不藏,每多阴汗,宜滋肾凉肝。”用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白芍。《奇效良方》卷四十五:“前阴如冰冷,并阴汗,两脚痿软无力。”宜补肝汤。有因肾虚阳衰而阴囊多汗者。《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②多汗之属阴证者,常汗出而冷。《景岳全书·杂证谟》:“阴汗者,冷汗也。”多由阳衰阴盛所致。治以益气温阳为主,选用人参建中汤参附汤六味回阳饮等方。参冷汗条。

猜你喜欢

  • 羊耳三稔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 千年老鼠屎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天葵子之别名,详该条。

  • 四声本草

    书名。见《宋史·艺文志》。4卷。唐·肖炳撰。据《补注神农本草》称此书“取本草药名,每上一字,以四声相从,以便讨阅。”原书已佚,部分佚文见《证类本草》等书中。

  • 刺血拔罐法

    即刺络拔罐法。详该条。

  • 痎疟论疏

    书名。1卷。明·卢之颐撰。撰年不详。卢氏以《内经》理论为主,结合后世论疟及个人体验详述痎疟因证,分析诸疟常症和变症的症治。此书后附《痎疟疏方》1卷,共选方38首,叙述方药的炮制颇详。现有《医林指月》本

  • 陈莲舫

    【生卒】:十九世纪【介绍】:晚清医家。上海青浦人。初业儒,任官职,后潜心医术,足迹遍及粤、鄂、湘、皖等省。1875~1908年(光绪年间)被征入京都,为孝钦皇后及德宗所重视,令掌御药房。晚年居上海,卒

  • 便热

    便,方便、适宜。《灵枢·师传》:“寒中之属则便热。”“便热”一方面指病人因里寒而喜欢温热食物和居处环境,故“临病问所便”,了解病人有“便热”的情况有助于对里寒证的诊断。另一方面指里寒证适宜用温热性药物

  • 疡科纲要

    书名。1卷。张寿颐撰于1917年。卷上总论外疡的辨证、辨脉及治疡各类方药;卷下为治疡验方、止血方及五官科病症验方,文字简要实用。解放后有排印本。

  • 远痹

    病名。指日久不愈的痹症。《灵枢·九针十二原》:“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类经》卷十九:“凡虚风之深入者,必内舍于骨解腰脊节凑之间,故欲取深邪远痹者,必为大针以治之也。”

  • 钱汝砺

    【介绍】:见钱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