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仲阳
【介绍】:
见钱乙条。
【介绍】:
见钱乙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即蛔虫。详蛔虫病条。
见《分类草药性》。即刀豆,详该条。
见《中草药资料》。为牛马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尾骨伤。见尾闾骨伤条。
见《新编中成药手册》。川乌、草乌、天南星、肉桂、土鳖虫、冰片、薄荷脑、松节油、蜈蚣、乌梢蛇、羌活、防风、芥子、独活、当归、醉仙桃、头发、马钱子、麻黄、巴豆、白芷、红花、三棱、桃仁、蜣螂虫、红丹、植物油
【介绍】:明代医生。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北)人。精于医术,治病多用土法,有良效,在当地闻名。
又名夹疹痢。因热毒未解,移于大肠所致。清·朱梦芬《麻疹集成》:“麻疹作痢,毒在肠胃,在初热未出时见之,宜疏托为君,佐以行滞;若因食积加以消食行滞;正没、没后见之,宜解毒,凉血,行气。”如临床表现有腹痛
病名。系指口内生瘤,其根蒂较长者。《疡医大全》卷十四:“口内生肉球,有根线长五寸余,吐球出方可饮食,以手轻捻痛彻至心。”治宜疏风泻火,活血凉血。可选用黄芩、丹皮、红花、僵蚕、赤芍、乳香、没药等煎服。或
书名。2卷。清·杨璿撰,黄惺溪纂。刊于1841年。本书系黄氏将杨璿《寒温条辨》一书予以提要撮精编纂而成。书中辨析伤寒、温病、温疫之异,并扼要地介绍温热病多种病证,卷末有临床较常用的温病十五方及可供参考
证候名。燥气伤肺所致。邪在卫分,有温燥、凉燥之分。温燥主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右脉数大。治宜轻宣润燥。凉燥主症: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