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重阴

重阴

两种属于阴的性质重合于同一事物上,示阴寒之弥漫。①夜半为重阴。日为阳,夜为阴,夜半为阴中之阴,故名。《灵枢·营卫生会》:“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人之体温(正常或病态)多于夜半而降。②病色之重阴。古人分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谓女子病色现于面右为重阴。属逆证(《素问·玉版论要》)。此说是否确当,尚存疑。③脉象之重阴。寸部属阳,尺部属阴,寸尺俱现沉涩而短之脉为重阴。《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④肺、肾俱属阴,肺病传肾亦称重阴,属逆证。《素问·阴阳别论》:“肺之肾,谓之重阴……死不治。”⑤示阴极转阳,寒极生热。《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重阴必阳。”

猜你喜欢

  • 冒风

    感冒之一种。指感受风邪所致的轻症。《医学入门·风》卷五:“冒风恶风多属肺。”《时病论》卷二:“冒风者,风邪冒于皮毛,而未传经入里也。汪讱庵曰“轻为冒,重为伤,又重则为中。可见冒风之病,较伤风为轻浅耳。

  • 文彦博

    【生卒】:1006~1097年【介绍】:北宋大臣,兼通医学。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仁宗时进士,以镇压王则起义而受重用,由参知政事升为宰相。反对王安石变法。哲宗初年,司马光复旧法,命为平章军

  • 内脏

    泛指胸腹腔中的五脏六腑。《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 王纶

    【生卒】:十五世纪中至十六世纪初【介绍】:明代官吏兼医家。字汝言,号节斋。慈溪人。因父病而学医,成化二十年(一说弘治年间)举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并在宦余为人治病,常有良效。卒年78岁。他根据古代本草

  • 张柏

    【介绍】:明代医家。字世茂。祖籍安徽,后迁居到兰溪(今浙江兰溪)。少时学儒,因为父病而学医。治病效果较好,多用补法。著有《医案》一书,已佚。

  • 离合真邪论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讨论真气与邪气的离合,说明在针刺时应掌握邪气初至真邪未合的时机,而及早治疗,故名。文中还介绍了针刺的宜忌和操作方法,强调刺法必须结合天、地、四时、五行、三部九候,全面审察。

  • ①由饮食精微所化生而循行于脉管中的血液。《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 乌痧胀

    病名。干霍乱之俗称。《医学心悟·伤暑》:“谓干霍乱证,世俗名搅肠痧、乌痧胀。”详干霍乱条。

  • 病因六淫之一。暑为阳邪,多在夏季致病。《灵枢·岁露论》:“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临床表现高热、口渴、脉洪大、多汗等。因易耗气伤津,故又常出现体倦、心烦、口干等症。暑邪每易夹湿,表现为暑湿证。参见暑湿条

  • 病名。又名痔疮,痔核。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古代对痔的认识有二:①明·楼英《医学纲目》卷二十七:“凡人九窍中有小肉突起皆曰痔。”如耳痔、鼻痔等。②泛指多种肛门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