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草药手册》。为岗松之别名。详该条。
指耳廓边缘部分。见《针灸大成》卷十。参见耳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血风藤之别名。
即阿是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参见阿是穴条。
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七。古代对接生员的称呼。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即三痼。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荔枝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生。字时举。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撰《四时治要》1卷,专论时疾疟痢吐泻伤寒之类。已佚。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六轴子之别名,详该条。
疮疡内治法中“消、托、补”三大法则之一。见《外科精义》卷上。凡疮疡初起尚未成脓,用内服药促其消散,为疮疡内消法。根据肿疡发生的病因和证情等辨证施治,如表邪未解者以解表为主;热毒炽盛者以清热为主;里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