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卷十三方。芍药、桂心各八分,吴茱萸一合,朱砂、川芎、炮乌头、干姜各四分,川椒一两,栀子仁五分,炒巴豆四十枚(胡洽方有芫花四分、野葛皮二分)。为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三丸,日三次。治诸尸
病名。一作阳痓。①指刚痓,即刚痉。《丹溪心法·痓》:“阳痓曰刚,无汗。”参见刚痉条。②指痉病无四肢厥冷者。《证治准绳·杂病》:“痉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仲景虽曰痉皆身热足寒,然阳痉
五官之一。又名明堂。隆起于面部中央。上端连于额部,名为頞,又名山根、下极、王宫。前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鼻准两旁圆形隆起部分,名为鼻翼。鼻之下部有两孔,名为鼻孔。頞以下至鼻准,
病证名。①出《儒门事亲》。即乳痈癖,详该条。②《证治准绳·幼科》:“壅乳成奶癖。”参见壅乳条。③即乳癖,详该条。
病证名。地丁(即悬雍垂)红热肿痛。为心火上炎,血热为患所致。病之初起,地丁微红,逐渐肿大,继而色鲜红,肿甚而热痛,啼叫不安,妨碍吮乳、吞咽和呼吸,并有窒息的危险。治宜泻火解毒,用犀角、连翘、黄连、大青
组织器官名。又名牙断(音、义均同龈)、齿龈。指牙床上之肉。又分上龈、下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
病名。感冒之一种。伤风而见燥火证候者。《类证治裁·伤风》:“火伤风,火郁燥嗽咽痛,甘桔汤加薄荷、玄参、黄芩、前胡、花粉。”详风热感冒、热伤风条。
推拿穴位名。又名上天心。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额上。《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上天心者,大夫心也,在天庭中,小儿病目,揉此甚效,以我大指按揉之。眼珠上视,往下揉;眼珠下视,往上揉;两目不开,左右
见《广东中草药》。为龙胆地丁之别名,详该条。
见《脉经》。即妊娠。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