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滇南本草》。为土茯苓之别名,详该条。
郁结不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薰之。”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腹大而有青筋者。见丁奚条。
病名。又称伏气温病。《伤寒论·平脉法》:“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见《注解伤寒论》)伏气之说源出《内经》。如《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生于颧部的一种疔疮。即颧疔,详该条。
见《兰室秘藏·眼耳鼻门》。即碧天丸,见该条。
见《医学入门》卷六。知母、贝母各一两,巴豆霜十粒。为末,每服一钱,生姜三片,临卧细嚼,白水送下。治新久咳嗽,兼治痰喘。
【介绍】:见张筱衫条。
唐代太医署中的一种职称。其职责为学习并协助药园师种植药物,共8名。参见药园条。
指耳屏的软骨。在外耳门前侧,左右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