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外伤后瘀血和失血的病证。前者多见瘀血肿块,胀痛固定不移;后者或因体内某部出血,或血自诸窍溢于体外,并见头晕、心悸、口干等症。根据“血为气守”的理论,治以复元活血汤为主,酌加补气之品。如严重出血
即肺气虚。详该条。《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是为肺气之虚也。”
用轻清疏解的药物,以治疗风温初起的表实证。《汤液本草》:“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又如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咳嗽,苔白,脉浮数等,用葱豉桔梗汤以疏风清热。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榼藤子之简称。详该条。
病证名。见《幼科释谜》。证见骨蒸劳热,咳嗽潮热,往来寒热,口干便燥等。宜逍遥散,舒肝养血以润燥。
见《本草纲目》。即鸦片,详该条。
见《辽宁主要药材》。为人参之别名,详该条。
阳气虚衰的病机之一。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临床多见形寒肢冷及水肿、痰饮等症。非因外感寒邪,而是体内阳虚所致。《素问·厥论》:“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参见内寒条。
亦称脉应四时。脉象随着四时气候寒温变化而相应变化的生理现象。人体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脉象相应有微弦、微洪、微毛(浮)、微石(沉)的差异,这是属于生理范围,脉诊时要注意结合四时
指血脉中营气运行障碍,出现痈肿的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因邪气侵袭,营气运行不畅,瘀阻于肌肉腠理之间,血郁热聚,便成痈肿。治宜活血和营,托毒消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