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多因孕妇肺阴素虚,或感风热之邪,以及情志内伤,肝火上犯于肺,损伤肺络所致。阴虚者,兼见潮热盗汗,咳嗽胸痛,宜养阴清肺止血,用百合固金汤加藕节、焦山栀;风热者,兼见喉痒咳嗽,口干鼻燥,痰中带血,
参见司天在泉条。
病名。①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蛇瘴、虾眼、南方称著毒。由外伤染毒入于肌肤筋骨所致,或脏腑火毒凝结而成。其证随处可生,好发于手、足指端。《外科大成》卷四:“瘭疽……初出红点,次变黑色,小者如黍
医论著作。2卷。清·唐宗海撰于1892年。此书将《易》学中有合于医理者予以引申发挥而为医学探源。上卷演先天八卦,将太极生两仪而有阴阳,以阐述中医阴阳学说,且将世界五方配之以应黄、赤、白、黑诸人种。下卷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经来胃气不开,潮热旬日不思饮食。多因气血素虚所致。宜以开胃为主,用保和丸、逍遥丸。继以大补气血佐以滋阴,用十全大补汤酌加山茱萸、山药、丹皮、麦门冬、五味子。
【介绍】:东汉针灸学家。本是一位民间医生,经常垂钓于涪水附近,被统治阶级蔑视为“乞食人间”,以至连姓名都不传而称涪翁。由于其深入实践,在医学上有一定成就。著有《鍼经》和《诊脉法》,惜均不传。其弟子程高
经穴名。代号DU15。《素问·气穴论》名瘖门,《千金翼方》又作痖门,近作哑门。别名舌横、舌厌。属督脉。督脉、阳维之会。位于项正中线,入发际0.5寸,适当第一、二颈椎棘突之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
指颅顶部。《素问·气交变大论》:“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
见《草药手册》。为金线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喉关上部红肿疼痛。《喉科秘旨》卷下:“喉单,此症因肝火郁热,动风而生,关口上部下垂,根大头小,红色大痛。”治宜泻火解毒。用三黄凉膈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