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外感的治法。症见头痛、恶风寒、发热、无汗、手足不温、喜盖衣被、精神衰倦、面色苍白、声音低微、脉沉无力、舌苔淡白等。处方由助阳药与解表药组成,如再造散。
证名。指气机郁结所致的胁痛。多由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阻络痹所致。《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两胁骨疼痛,筋脉拘急,腰脚重滞者是也。”甚则可见胁痛难忍,或胁腋牵痛,烦躁易怒
痧证之一。《痧症全书》卷中:“铁痧,头面手足十指如锅煤色不治,以血凝也,或用火酒擦身法,委中刺出紫黑血两茶杯,竟有立愈者。”参见痧、痧气条。
【介绍】:元代医生。将乐(今福建将乐)人。废寝忘食,日夜攻读医书,为人治病,每多奇效。由于乐于助人,人们称为仁医。先后被荐为太医、医官,均辞退不就。
①见《江西草药》。为青酒缸之别名。②见《福建中草药》。为金盏银盘之别名。③见《闽东本草》。为鬼针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气注候》:“风邪搏于肺气所为也,肺主气,气通行表里,邪乘虚弱,故相搏之,随气游走冲击,痛无定所,故名为气注。”参见九注条。
①见《福建中草药》。为夜关门之别名。②见《广东中草药》。为丁癸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指五行在医学应用,发展为一种中医的学术理论。它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为中心: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基本内容:①在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
病证名。指因情志刺激过度所致的泄泻。《医学入门·杂病》:“七情泻腹常虚痞,欲去不去,去不通泰。”《景岳全书·泄泻》:“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鼻之状,鼻下两边赤,发时微有疮而痒是也……亦名疳鼻。”详鼻疳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