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经期从口鼻中出血。《竹林女科证治》:“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曰逆经,此由过食椒姜多热之物,热伤其血,血乱上行。宜服犀角地黄汤。”参见逆经条。
病证名。指因感受外邪所致的肩背痛。多因岁运失常,热淫所胜,火热伤肺;或肺素有热,风寒外束皮毛所致。《症因脉治》卷一:“外感肩背痛之症,背痛肩痛,发热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便闭便赤,口渴唇焦,此火邪
食疗烹饪著作。著者不详。收于元人陶宗仪《说郛》,名为《浦江吴氏中馈录》。《绿窗女史》、《古今图书集成》亦载。是书载录脯鲜、制蔬、甜食三个部分,共七十多种菜点制作方法,都是江南(主要是浙江)民间家食之法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九。系指咽喉一侧或二侧生瘤肿起,形如龙眼,顶大蒂小者。多由肺经蕴热或肝气郁结所致。《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喉瘤郁热属肺金,多语损气相兼成,形如元眼红丝裹,或单或双喉旁生。”《
《儒门事亲》卷十五方。芍药、川芎、炒僵蚕、桔梗、细辛、天南星(姜制)、朱砂、羌活各半两,麻黄、防风、白芷、天麻、炙全蝎各一两,甘草三钱。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细嚼茶、酒吞服。治诸
古病名。指心痛、唇口变青、四肢逆冷之症。出《素问·脉要精微论》。多因阴寒之气上冲于心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疝者痛也,由阴气积于内,寒气不散,上冲于心,故使心痛,谓之心疝也。其痛也,或如锥刀所刺
医经类著作。2卷。清·于鬯(醴尊)撰。于氏本非医家,于经学甚有功柢。此书着重将《素问》之疑难及误注加以校正,共97则,每能披聋醒瞆,迳得旨蕴。如释《生气通天论》“溃溃乎若坏都”句之“都”字曰:“都字盖
经穴名。代号BL20。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部为外侧支;
病名。因误食苦杏仁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见《千金要方》卷二十四。症见无发热或体温不足,昏迷,惊厥,呕吐,瞳孔散大,可迅速死亡。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文献有用蓝子汁、杏树皮解毒法,可参考。
病名。清·高憩云《外科问答》:“痰瘤生下腮两旁,或肋腹等处。初起如桃李,渐大如茄,按之绵软,不痒不痛。”《外科十三方考》下编:“痰瘤穿溃后如猪脑髓。”治法:生于上体者宜清上解郁汤;生于下体者宜解下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