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闽东本草》。即鸡冠花,详该条。
出《开宝重定本草》。为柽柳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西医粹条。
古病名。指一种食后即饥,胃脘疼痛的疝气。《诸病源候论》卷二十:“阴气在内,寒气客于足阳明、手少阴之络,令食竟必饥,心为之痛。故谓之饥疝。”
脉诊手法之一。指切脉时指力的轻按、重按。《难经·五难》:“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病名。出《素问·长刺节论》。又名疝气、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历代论疝,包括多种病证,范围较广。《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素问》、《儒门事亲》、《疡医
见《四川中药志》。为龟板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胖大海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时疫白喉捷要》。即白喉之俗称。详白喉条。
见瘟疫传症汇编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