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大黄甘草汤

大黄甘草汤

金匮要略》卷中:大黄甘草汤

药方名称大黄甘草汤

处方大黄12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通便止呕。主胃肠积热,浊腐之气上逆,食已即吐,吐势急迫,或大便秘结不通,苔黄,脉滑实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大黄甘草汤

药方名称大黄甘草汤

处方大黄(锉,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分为2服。

功能主治水黄。面目俱青,狂言妄语,语声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张氏医通》卷十五:大黄甘草汤

药方名称大黄甘草汤

处方大黄1倍,甘草(生)减半。

功能主治痘为痰闷,不得发出。

用法用量水煎频服。不应,更服。

各家论述《金匮》本方用大黄四倍于甘草,治食已即吐,专取大黄之沉降,以泄逆满之滞,此用大黄再倍于甘草,治痰闷痘闭,反借甘草之上溢,以涌固结之积。一方小变,而功用不同若此。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五

医方集解》:大黄甘草汤

药方名称大黄甘草汤

处方甘草黑豆汤加大黄

功能主治上中下三焦消渴。

摘录医方集解

《金匮》卷中:大黄甘草汤

药方名称大黄甘草汤

处方大黄4两,甘草1两。

功能主治食已即吐者。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分温再服。

各家论述高注金匮要略》:此胃热上熏之吐,为吐家之变证变治,而非胃反也。以苦寒泻火之大黄为君,而佐以守中之甘草,不特浮大黄下趋之性,使从胃脘而下,且治急冲者,惟宜以缓降胜之也。

临床应用呕吐:李某某,男,20岁。呕吐近半月,胃脘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实有力,有关脉滑,精神尚佳,初用连苏饮加竹茹甘草。服两剂无效。仍每餐刚完即吐(平时不吐),并伴口臭,胃脘灼热,胀痛,大便三日未解,小便短黄,脉滑有力。此系积热在胃,腑气不通,胃热上冲之呕吐。改用泄热和胃之大黄甘草汤(大黄12克,甘草3克)。服一剂后,食已不吐,大便畅通;服完二剂,诸证消失。

摘录《金匮》卷中

猜你喜欢

  • 解交饮

    药方名称解交饮处方元明粉1钱。功能主治小儿初得伤寒两日,发时壮热,四肢寒,朝轻暮剧。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书同卷人卫本作“解交饮子”。摘录《幼幼新书》(古籍本)卷十四引《谭氏殊圣》

  • 龙睛丹

    药方名称龙睛丹处方桂圆核(炒,去亮黑皮)。功能主治金刃等伤,血出不止。用法用量蘑细掺之。摘录《梅氏验方新编》六集

  • 芎辛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芎辛汤药方名称芎辛汤别名大芎辛汤(《世医得效方》卷十)。处方生附子(去皮、脐)乌头(生,去皮、尖)天南星干姜细辛川芎甘草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气

  • 参香温肺汤

    药方名称参香温肺汤处方人参、桑白皮、橘皮、白茯苓、半夏、紫苏、五味子、木香、甘草、白术、肉桂、生姜。功能主治形寒饮冷伤肺,喘嗽胸满,气不通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钟,煎取1钟,食远温服。摘录《杏

  • 九阳丹

    药方名称九阳丹处方辰砂1两,雄黄1两,雌黄1两,阳起石1两,硫黄1两,石燕子1两,禹余粮1两,牡蛎1两,紫石英(并研)1两,钟乳粉1两,鹿茸1两,天雄半两,木香半两,舶上茴香半两,蛤蚧1对,桑螵蛸半两

  • 和血补气饮

    药方名称和血补气饮处方防风1钱,黄芩1钱,蔓荆子1钱,白芷1钱,柴胡1钱,甘草5分,当归1钱5分,升麻6分。功能主治患目之后,多受风寒,而气血不通,九窍闭塞,以致肺气衰弱,心火太旺,故心血欺凌肺金,目

  • 二味消风散

    药方名称二味消风散处方苏州薄荷叶蝉蜕(去头、足、土)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主皮肤瘙痒,不能忍者。用法用量空腹时用温酒调下6克。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 升麻汤

    药方名称升麻汤别名清震汤(《卫生宝鉴》卷九)。处方升麻30克苍术30克荷叶1个(全者)功能主治治雷头风。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15克,水150毫升,煎100毫升,食后温服。或烧全荷叶1个,研细调煎药服

  • 柴芩退热汤

    药方名称柴芩退热汤处方柴胡、黄芩、紫苏、陈皮、川芎、当归、杜仲、茯苓、川断、甘草、前胡、荆芥、生姜、大枣。功能主治妇人妊娠寒热如疟。用法用量热盛,加竹茹、麦冬;寒盛战栗,手足厥,加草果、白术、黄耆、黑

  • 蟾蜍煎丸

    药方名称蟾蜍煎丸处方干蟾(大者)5个(细锉,用醇酒5升,文火煎烂,去骨研,滤去滓,入蜜4两,银器内重汤熬成稠膏),胡黄连2两,黄连(去须)2两,白芜荑仁(炒)2两,麝香(研)半两。制法上5味,捣研4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