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大良姜

大良姜

药材名称大良姜

拼音Dà Liánɡ Jiānɡ

别名山姜、良姜(《广西中草药》)。

出处《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姜科植物高良姜根茎。2~3月采挖根茎,洗净、晒干。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高良姜,又名:红豆蔻花(《桂海虞衡志》)。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状茎粗壮,淡棕红色。叶几无柄;叶片狭长椭圆形,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叶缘厚膜质具纤毛,下面被疏毛或无毛,叶舌不明显或呈短三角状卵形。顶生疏松圆锥花序,长约30厘米;总苞片线形,长约18厘米,宽约2厘米,外面被短柔毛;小花梗直立,被短柔毛;小苞片狭长圆形,长7~20毫米;花萼筒状,长4~8毫米,3裂;花冠筒状,长约1厘米,裂片3,线状长圆形,长约2厘米,先端兜状;唇瓣匙形,长约2.2厘米,内曲;边缘具缺刻,白色,具浅粉红色纵条纹;侧生退化雄蕊1枚,针状,花药的药隔顶端具尾状附属物,花丝纤细扁形,长约1.5厘米;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柱头略膨大,先端下陷,具缘毛。肉质蒴果,矩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9毫米,花萼宿存,熟时红色。种子1~5枚,芳香。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地溪旁及灌丛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地。产广西。

性状干燥根茎呈圆柱状,多分枝,长8~12厘米,径2~3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暗紫色,具纵皱,有波浪形的淡黄色叶痕,形成环节,节间长3~6毫米,根茎下侧有须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皮部占2/3,内皮层明显,维管束星点可见。木部常与皮部分离,色较深。气芳香,味辛辣。

性味《广西中草药》:"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广西中药志》:"温胃,散寒,止痛。治心胃气痛,胃寒冷及伤食吐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备注本植物的果实(红豆蔻)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鲫鱼骨

    《中药大辞典》:鲫鱼骨药材名称鲫鱼骨拼音Jì Yú Gǔ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鲤科动物鲫鱼的骨。功能主治《食疗本草》:"烧为灰,敷匿疮。"摘录《中药大辞典》《中

  • 扇叶阴地蕨

    药材名称扇叶阴地蕨拼音Shàn Yè Yīn Dì Jué别名高山独角蒿、蕨藄、独脚蒿来源药材基源:为阴地蕨科植物扇羽小阴地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trychium lunaria(L.)S

  • 玉米轴

    《中药大辞典》:玉米轴药材名称玉米轴拼音Yù Mǐ Zhóu别名罐泰子(《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包谷心(《重庆草药》)。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穗轴。原形态

  • 河套大黄

    药材名称河套大黄拼音Hé Tào Dài Huánɡ别名为蓼科植物河套大黄的根及根茎。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河套大黄的根及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eum hotao

  • 榛子

    《中药大辞典》:榛子药材名称榛子拼音Zhēn Zi别名棰子(《本草求原》),平榛(《河北习见树木图说》),山反栗(《中国树木分类学》)。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桦木科植物榛的种仁。果实成熟后极易脱落,

  • 七叶薯

    药材名称七叶薯别名血参、补血薯、七爪金龙来源薯蓣科七叶薯Dioscorea esquirolii Prain et Burk.,以块根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辛、微甘、苦,凉。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消肿止

  • 青鱼胆

    《中药大辞典》:青鱼胆药材名称青鱼胆拼音Qīnɡ Yú Dǎn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鲤科动物青鱼的胆或胆汁,青鱼剖腹后,割取胆囊,悬挂通风处阴干。鲜用随时采集。性味《纲目》:"苦,

  • 矮卫矛

    药材名称矮卫矛拼音ǎi Wèi Máo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矮卫矛的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nanus Bieb.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收,洗净,切片,或剥皮晒干。原形态矮卫矛

  • 凤眼果壳

    《中药大辞典》:凤眼果壳药材名称凤眼果壳拼音Fènɡ Yǎn Guǒ Ké英文名风眼果荚(《岭南采药录》),苹婆壳(《广东中药》Ⅱ)。出处《广东中药》Ⅱ来源为梧桐科植物苹婆的果壳。

  • 牛奶浆根

    《中药大辞典》:牛奶浆根药材名称牛奶浆根拼音Niú Nǎi Jiānɡ Gēn别名毛天仙果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根。随时可采。挖取后,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