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地耳草

地耳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耳草

药材名称地耳草

拼音Dì ěr Cǎo

别名田基黄、田基王、小田基黄、黄花草、黄花仔对叶草、七寸金、细叶黄

来源金丝桃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以全草入药。春夏采收全草,鲜用或洗净,晒干,切碎用。

性味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散瘀止痛。用于肝炎,早期肝硬化,阑尾炎,眼结膜炎,扁桃体炎;外用治疮疖肿毒,带状疱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鲜用1~2两,干用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1)用治湿热黄疸,具有良好疗效,可配合茵陈金钱草等同用。治疗疮疖肿毒或毒蛇咬伤,可用鲜草煎服,另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用治跌仆损伤,除煎汤内服外,还可用鲜草适量,捣烂外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地耳草

药材名称地耳草

拼音Dì ěr Cǎo

别名田基黄(《生草药性备要》),水榴子、香草(《质问本草》),斑鸠窝、雀舌草(《植物名实图考》),蛇喳口(《草木便方》),合掌草、跌水草(《分类草药性》),七寸金、一条香(《福建民间草药》),金锁匙、红孩儿、寸金草、田边菊(《江西民间草药》),刘寄奴(《四川中药志》),痧子草、光明草,田基苋,荞壳草、小王不留行、细叶黄、观音莲(《湖南药物志》),雷公箭(《贵州植药调查》),降龙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七层塔、土防风、枫草儿、小元宝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黄花仔、禾霞气(《广东中草药》)

出处《植物名实录》

来源藤黄科植物地耳草全草。夏、秋采,洗净,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无毛。根多须状。茎直立,或倾斜,细瘦,有4棱,节明显,基部近节处生细根。单叶,短小,对生,多少抱茎,叶片卵形,长4~15毫米,全缘;先端钝,叶面有微细的透明点。聚伞花序顶生,成叉状而疏,花小,黄色;萼片5,披针形;花瓣5,长椭圆形,内曲,几与萼片等长;雄蕊10个以上,基部连合成3束;子房1室,花柱3枚。蒴果长圆形,长约4毫米,外面包围有等长的宿萼。花期5~6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及较潮湿的地方。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产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福建、江西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茎略呈四棱柱状,光滑,粗约1.5毫米,外表淡黄棕色或暗红棕色,节间长约1~2厘米,易折断。叶片黄褐色或灰青色,皱缩,纸质,易碎,以放大镜观之,有细小透明油点。花序多折断而不完整,花萼花瓣干缩,黄棕色,或脱落,雄蕊仅存花丝,子房甚小,易脱落。蒴果红棕色,长卵形,多裂成3瓣,顶端喙尖;种子细小,多数;不成熟的果实,尚残存破碎的花萼、花瓣及少数花蕊。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内酯(香豆精)、鞣质、蒽醌、氨基酸、酚类。

性味苦甘,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苦甜,性平。"

②《四川中药志》:"味苦,性寒,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传染性肝炎,泻痢,小儿惊风,疳积,喉蛾,肠痈,疖肿,蛇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酒病,消肿胀,敷大恶疮,理疳疮肿。"

②《质问本草》:"涂火毒,消阳症结疽。"

③《分类草药性》:"解一切蛇虫毒,清火,止泄泻,刀伤用良。"

④《岭南采药录》:"去硝黄火毒,敷虾箝疮,理跌打、蛇伤。"

⑤《福建民间草药》:"活血,破瘀,消肿,解毒。"

⑥《南宁市药物志》:"清内热,治眼疾。"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渗湿利水,消肿止痛。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区疼痛,阑尾炎,疔肿痈疽,毒蛇咬伤,跌打扭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大剂可3~4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传染性肝炎(有黄疸和无黄疸型均可):地耳草二至三两,水煎服,每天一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痧症吐泻:地耳草一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痢疾:地耳草五钱,水煎,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一两调服。(《江西民间草药》)

④治小儿惊风,疳积泻:地耳草一两,水煎服。疳积泻加鸡肝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喉蛾:鲜地耳草七钱至一两,捣烂,同凉开水擂出汁服。或干草五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⑥治疹后牙疳:地耳草五至六钱,捣取汁,和人乳搽患处。(《湖南药物志》)

⑦治湿疹:地耳草适量,煎水洗。(《江西民间草药》)

⑧治疱疖肿毒:地耳草煎水洗。(《湖南药物志》)

⑨治跌打损伤:地耳草五至八钱,酌加黄酒或酒、水各半,炖一小时,温服,日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毒蛇咬伤:地耳草五钱,天胡荽一两,青木香五钱。水、酒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慢性传染性肝炎

用干草制成浓煎剂,成人每日用生药1.5两,小儿1岁以下3钱,1~3岁5钱,3~7岁8钱,7~10岁1两,10~13岁1两2钱。煎液加糖分2次口服,连用20天。治疗成人急性传染性肝炎91例,达到治愈标准者61例;治疗小儿黄痘型传染性肝炎21例,服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多尿现象,凡有发热的病例均在1周内退热,呕吐、厌食等症状的消退较满意,约一半病例在10天内黄疸消退,但肝功能检查的改变不大,肝肿回缩亦不够理想。治疗中未发现副作用。曾用全草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治疗儿童急性传染性肝炎100例,每日1次肌肉注射2毫升,14天为一疗程,必要时用2个疗程。结果显效95例,好转2例,无效3例;对81例迁延性肝炎及15例慢性肝炎,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2次,辅以维生素乙、丙,有效率约70%。田基黄注射液对肝炎的各种症状及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注射处有局部疼痛,无其他明显副作用。

②治疗伤寒及副伤寒

取干草1~5两切碎,水煎2次,两次煎液合并,分3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44例,除3例无效外,其余均有效。体温于1~14天降至正常,平均退热天数为7.2天。虽然效果较氯(合)霉素对照组稍逊一筹,但药用量安全度较大,未见不良反应。

③防治感冒

预防用干草5钱,水煎2次,混匀,2次分服,连服6天。共观察150人,结果发病12例,发病率占8%;而对照组250人中发病者有60人,发病率达24%。且地耳草组从服药第2天后发病率就逐天下降,无副作用。另外治疗10例现症感冒病人,也有一定效果。

④治疗痈、疖及其他皮下化脓性感染

取新鲜全草3斤洗净,加水10升,煮沸浓缩至3升,过滤,加防腐剂,高压蒸气消毒备用。用于清洁感染创口,浸纱布条填塞引流或湿敷,有一定效果。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毛木通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木通药材名称毛木通拼音Máo Mù Tōnɡ来源毛茛科毛木通Clematis buchananina DC.,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甘、辛、苦,凉。功

  • 芡实根

    《中药大辞典》:芡实根药材名称芡实根拼音Qiàn Shí Gēn别名役菜(《食性本草》)出处《纲目》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根。7月采。性味①《纲目》:"咸甘,平,无毒。&q

  • 大飞天蜈蚣

    药材名称大飞天蜈蚣别名肥力漆、红根叶、退黄藤来源漆树科大飞天蜈蚣Phlebochiton sinense Diels,以茎、叶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酸,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毒蛇咬伤,黄疸

  • 水兰叶

    药材名称水兰叶拼音Shuǐ Lán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凤仙花科植物齿萼凤仙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mpatiens dicentra Franch.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

  • 龟胆汁

    《中药大辞典》:龟胆汁药材名称龟胆汁拼音Guī Dǎn Zhī出处《纲目》来源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胆汁。原形态形态详"龟版"条性味《纲目》:"苦,寒,无毒。"功能主治《纲目》:"治痘后目肿,经月不开,取点

  • 秃疮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秃疮花药材名称秃疮花拼音Tū Chuānɡ Huā别名秃子花、勒马回[陕西]来源罂粟科秃疮花属植物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Fedde

  • 山稗子

    《中药大辞典》:山稗子药材名称山稗子拼音Shān Bài Zǐ别名红果莎、乌禾、旱稗(《滇南本草》整理本),红稗、野红米草、水高梁、野鸡稗、红米、野高梁(《云南中草药》),土稗子、山高梁(《

  • 双股箭

    《中药大辞典》:双股箭药材名称双股箭拼音Shuānɡ Gǔ Jiàn别名大一枝箭、小接骨丹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心叶兔耳风的根。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备用。原形态多年生草

  • 毛脉柳叶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脉柳叶菜药材名称毛脉柳叶菜别名兴安柳叶菜来源柳叶菜科柳叶菜属植物毛脉柳叶菜Epilobium amurense Hausskn.,以全草入药。秋季采,晒干,生用。性味苦、涩,温。

  • 乌头附子尖

    《中药大辞典》:乌头附子尖药材名称乌头附子尖拼音Wū Tóu Fù Zǐ Jiān别名川乌头尖(《养生必用方》),附子尖(《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川乌尖(《澹寮方》)。出处《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