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即白术汤第一方,见白术汤条。
多由伤精、耗液、或急性热病耗伤肾阴所致。症见腰痠疲乏,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口干咽痛,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肾育阴。若阴虚阳亢、相火妄动者,宜滋阴降火。
经穴名。代号ST1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在第一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4寸处。布有胸前神经分支,并有胸肩峰动、静脉及胸侧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咳吐脓血等。斜刺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五。生于软肋下近腰带脉、五枢、维道等穴部位的外痈。证治见外痈条。
出《神农本草经》。为泽泻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元代医生。安徽怀远人。继承家学。曾任太医院提举。
水泻的古称。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称泄注、注下。《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详水泻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生于耳根处的肿疡。由少阳胆经风热所致。初起耳根处肿大如痰核,按之不动而微疼,肿势渐增,状如伏鼠,焮赤疼痛。若身发寒热者,荆防败毒散汗之;发热肿痛甚者,仙方活命饮加升麻、柴胡
经穴别名。《素问·气穴论》:“耳中多所闻二穴。”王冰注:“听宫穴也。”后《针灸聚英》等作听宫之别名,见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千日红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