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加味参苏饮

加味参苏饮

《痘疹金镜录》卷一:加味参苏饮

药方名称加味参苏饮

处方人参紫苏柴胡陈皮甘草枳壳前胡白芷半夏桔梗、干葛、茯苓青皮

功能主治寻常外感并痧疹前后。

用法用量生姜、葱,水煎服。

本方用参,亦当量情,病者体虚冒寒则用,余症去之;肺热咽不利者,加黄芩;起发痘疹者,加升麻;痰盛者,加南星、竹沥;壮热者,加黄芩;风盛似欲发搐者,加防风天麻;项背拘急,加羌活;头痛加川芎细辛;鼻塞加细辛白芷;初嗽加麻黄杏仁;痰壅热盛加桑皮、葶苈;久嗽加杏仁、五味、贝母;肺虚唇白而嗽,不能接气者,加人参阿胶糯米;初时感冒,欲令取汗发散者,加麻黄苍术;春冬感冒风寒而甚者,倍加羌活;风寒已经发散,惟热不愈者,另用小柴胡汤,除去本方。

摘录《痘疹金镜录》卷一

《赤水玄珠》卷二十一:加味参苏饮

药方名称加味参苏饮

处方参苏饮加五味子杏仁

功能主治妊娠咳嗽,项背强急,鼻塞头眩,时发寒热。

摘录《赤水玄珠》卷二十一

《医醇剩义》卷二:加味参苏饮

药方名称加味参苏饮

处方人参2钱,苏子2钱,沉香5分,桑皮3钱,蒌皮3钱,橘红1钱,半夏1钱,丹参2钱,柏子仁2钱,苡仁5钱,生姜2片。

功能主治悲伤。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清肃之令不能下行。

摘录《医醇剩义》卷二

《痘疹传心录》卷十九:加味参苏饮

药方名称加味参苏饮

处方人参2分,苏叶7分,前胡1钱,小川芎7分,山楂肉8分,桔梗5分,白茯苓8分(去皮),白粉葛8分,陈皮7分,半夏3分,牛蒡子5分(拣净,炒香,研碎),甘草2分(生,去皮)。

功能主治痘疹初起发热,体气虚羸者;亦治伤感。

用法用量人参或无亦可,倘元气虚必要。

摘录《痘疹传心录》卷十九

猜你喜欢

  • 柴胡地骨皮汤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柴胡地骨皮汤药方名称柴胡地骨皮汤处方柴胡(去苗)1两,地骨皮1两,桔梗(炒)1两,甘草(炙)半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小儿潮热,饮食不为肌肉,黄瘁,夜卧不安,时有虚汗。用法用量

  • 艾麦丸

    药方名称艾麦丸处方艾叶(糯米糊蘸过,大火焙干)、麦糵(炒)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米醋打糯米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虚羸,久不进食,脏腑不固,小便常多。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醋汤、温酒或米

  • 咳特灵

    药方名称咳特灵处方小叶榕。制法上药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煮液浓缩加浸膏,在充分搅拌下加入乙醇,静置几小时,滤取上清液,浓缩成膏,干燥后加入扑尔敏,制片或装胶囊。功能主治消炎镇咳,祛痰平喘。主慢性气管炎。用

  • 柴防二陈汤

    药方名称柴防二陈汤处方柴胡、防风、桔梗、枳壳、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功能主治外感寒热,胸闷胁疼,痰咳。摘录《医级》卷七

  • 豉栀汤

    药方名称豉栀汤别名豆豉汤、栀豆饮子、栀豉饮子处方豉2合,栀子仁7枚。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虾蟆黄。舌上青脉起,昼夜不睡。小儿蓄热在中,身热狂躁,昏迷不食。用法用量豆豉汤(《普济方》卷三八四)、栀豆饮子

  • 橘红半夏汤

    药方名称橘红半夏汤处方橘皮1两,半夏半两,甘草(炙)半两,藿香3两。制法上锉。功能主治产后胃虚呕逆。用法用量每服5钱,加生姜5片,水煎服。摘录《济阴纲目》卷十三

  • 丹胞散

    药方名称丹胞散处方猪胞1个(连尿去1半)。功能主治茎上生疮臭烂者。用法用量用新砖两口,炭火煅新砖,将猪胞连尿于砖上焙,不住手来回移放于两口砖上,轮流不歇,以尿干为度;研为末,入黄丹1钱,先用葱汤以鹅毛

  • 活络镇风丹

    药方名称活络镇风丹处方卷柏1两,木瓜1两,马钱子(炙)5钱,生地3钱,白芍3钱,当归3钱,川芎3钱,乌蛇(炙)5钱。制法上为细末,过罗,炼蜜为丸,重1钱5分。功能主治活络镇痛,强筋健骨。主筋痿软,腰背

  • 丁香开胃丸

    《魏氏家藏方》卷五:丁香开胃丸药方名称丁香开胃丸处方白豆蔻半两,甘草(炙)半两,半夏曲半两,丁香1两半(不见火),肥生姜3斤(薄切,焙干,取3两),人参3两(去芦)。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1两作10

  • 健中丸

    药方名称健中丸处方白术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木香1两,诃黎勒(去核)1两,肉豆蔻(去皮)1两,芎藭1两。制法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脾胃不和,不能饮食。用法用量每服30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