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脉诀启悟注释条。
见《修订增补天宝本草》。为杏叶防风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水苦荬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脾气虚弱而引起的咳嗽。《证治准绳·幼科》:“脾虚亦能作嗽。”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脾伤则运化失职,而使湿化成痰,痰湿交阻,肺气失宣则咳嗽。其症多伴有久嗽,痰多,食纳不佳,腹胀,便溏,面黄肌
证名。见朝食暮吐条。
炁,同气。脐带的别名。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水龙骨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即筋疽。见该条②。
【介绍】:见薛雪条。
舌心燥黑苔、舌边白苔而干的舌象。为伤寒入里化热之候。若干黑苔刮之不尽,伴有壮热、谵语、口渴、不恶寒、或自汗从头而出,至颈而止等气分热盛症状,可清气分热,兼有里结肠燥时,可用下法(见《伤寒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