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幼科铁镜》。详不寐多困条。
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即恶露不绝。详该条。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指患痘疮后,由于正气耗散,邪气乘虚入侵,随火上攻害于目,而引起赤丝,或生云翳,甚至因有余邪蕴积而造成凝脂、黄膜、花翳、蟹睛等证而目凸者。治法:根据痘后正气亏耗,余毒未尽的特
方书名。1卷。清·毛世洪辑。刊于1791年。本书集录作者试用有效单方,分为头面、眼目、耳鼻、喉口、胸腹、四肢、下部、二便、妇女、小儿、疮毒、癣疥、伤科以及中毒、奇病等19类。每类除选录方药外,并多附以
见《四川中药志》。即橘核,详该条。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即紫丸,见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太医院低级官员。共8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八。即虎口疔。见该条。
即肝。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以将军之深谋熟虑、勇敢刚决为比喻,故称。急躁善怒或恐惧胆怯,与肝失却正常功能有关。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大金牛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