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约编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出《巵言》。为酸浆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疡医大全》谓其症为“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多因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舌所致。临床还有舌下有膜如石榴子,妨碍吮乳,啼声不出者。治宜先将此膜刮去,外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白茅根,详该条。
出《本草纲目》。又名樗木叶。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的叶。苦,温,有小毒。煎水洗疮疥,风疽。本品含异槲皮素。
即醋心。《齐民要术·作酢法》:“酢,今醋也。”详醋心、吐酸条。
感受疫毒所致的一种病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其证类似后世所称之温疫、温毒发斑,以其面目青、身痛,故称“阴毒。”
经穴别名。出《针灸聚英》。即百会,见该条。
参见许氏幼科七种条。
病名。即食瘥的俗称,见《证治准绳·杂病》。详心瘥、食瘥条。
白苔而舌体干硬的舌象,为痰火壅结,或热邪传入阳明,胃津耗损所致。宜速下之,佐以甘寒生津(见《伤寒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