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唇
病名。即兔缺。详该条。
病名。即兔缺。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白芍药二钱,黄芩、黄连、木香、枳壳各一钱半,陈皮一钱,炙甘草三分。水煎服。治热痢。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栀子。详该条。
见《广州植物志》。为乌脚枪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亦称太阳经证。一般指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伤寒溯源集·太阳经纲领》:“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眥,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风寒客之,故头项强痛也
水液外渗。《素问·宝命全形论》:“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
见喉科紫珍集条。
【生卒】:537~617?【介绍】:隋代医生。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因母疾,览医方,以医术名闻乡里,曾任梁、陈、隋之员外散骑侍郎(较高级的近侍官),隋炀帝每病,即请智藏诊治。年八十卒。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
【介绍】:见姚僧垣条。
郑栎庵《女科万全方传灯》:“室女从不通经者,石人也。”参见石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