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论三注

伤寒论三注

书名。16卷。清·周扬俊撰于1677年。周氏于《伤寒论》注家中,钦佩方有执喻嘉言,遂以方氏《伤寒论条辨》、喻氏《尚论篇》两个注本为基础,加上他个人的见解,逐条予以注释,因名“三注”。在原文编次方面,较之方、喻亦有不少更动。作者强调伤寒病证应以风寒为重点,故将论中春温夏热、火劫、并病、合病脏结结胸、痞症、痉湿暍等另编于后。书中阐析仲景原文颇为精要。

猜你喜欢

  • 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通瘛。详该条。

  • 稳齿菜

    见《滇南本草》。为荆芥之别名,详该条。

  • 蔽骨

    见骭条。

  • 可见性循经病理反应

    以皮肤改变为主要形式的循经病理反应。其中自发性的多为稳定性病理改变,故称“循经性皮肤病”;诱发性的多属于一过性反应,故称“可见性循经反应带”。《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实则节弛肘废,

  • 药熨

    外治法之一。用药末或药物粗粒炒热布包外熨,用以治疗冷寒湿痹,腔腹冷痛等症。如胃气痛,用橘叶炒热后布包揉熨;风寒或血虚头痛用吴茱萸加米饭炒热布包外熨等。参熨法条。

  • 血瘀经行后期

    经行后期证型之一。多因气滞、寒凝,以致血瘀内阻冲任,经血不能按时下达胞宫所致。气滞血瘀者,症见经期错后,经量涩少,血色紫黯,血块较多,小腹胀痛,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方用过期饮;寒凝血瘀者,症见小腹冷痛,

  • 十三鬼穴

    古代用来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首载《千金要方》。旧说精神疾患是由鬼神作祟所致,治疗穴位均冠“鬼”字为名。其数十三,故称十三鬼穴。十三鬼穴,古代文献记载略有差异,今多指人中(鬼宫)、少商(

  • 丹凤摇头

    小儿推拿方法名。出《推拿指南》。详赤风摇头条。

  • 阳维脉

    奇经八脉之一。见《素问·刺腰痛论》。其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载:“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循胁肋,斜上肘上……过肩前……入肩后……上循耳后……下

  • 金牛黄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通经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