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头痛

伤寒头痛

病证名。指外感风寒表证而见头痛者。《兰室秘藏·头痛门》:“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医学六要·头痛》:“伤寒头痛,脉浮而紧,身形拘急,恶寒脊强,身大热。”治宜疏寒解表,选用麻黄汤羌活冲和汤等方。参见风寒头痛条。

猜你喜欢

  • 大鼠粘子汤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牛蒡子一钱半,当归七分,黄芪、连翘各一钱,柴胡、黄芩、地骨皮各八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治水痘,色红根散、不长发。

  • 一阳一阴

    脉的阴阳兼象之一。如脉浮而兼涩。《难经·四难》:“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

  • 阴阳两虚

    指脏腑阴阳俱虚,或气血俱虚,或肾阴阳俱虚。可因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或阴阳俱损而致。在辨证方面,既有阳虚的见证,又有阴虚的见证。治疗原则应两补阴阳,并根据阴阳虚损的情况,分主次施治。

  • 汗证

    证名。见《医学正传》。指汗出异常的症候。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景岳全书·杂证谟》:“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

  • 肾虚眩晕

    证名。指肾虚精气不足,不能上充脑髓所致的眩晕。《证治汇补·肾虚眩晕》:“人身阴阳,相抱而不离,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若淫梦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肾虚也。”《医略六书·眩晕》

  • 伤娠

    出《三国志·方技传》。即小产。详该条。

  • 筑宾

    经穴名。代号KI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阴维脉之郄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5寸,当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端处。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本干;深层部有

  • 分阴阳

    小儿推拿方法。①出陈氏《小儿按摩经》。由小儿腕掌部中点向两侧分推。可调和气血,用于治疗惊风,癎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喘痰喘,乍寒乍热。《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盖小儿之病,多因气血不

  • 屈法

    推拿手法名。见《诸病源候论·风冷候》。是对活动功能障碍的关节帮助其屈曲的一类手法,多用于上、下肢关节。

  • 水蛊

    病名。《诸病源候论·水蛊候》:“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即水鼓。详该条及蛊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