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逆

五逆

指疾病过程中的五组逆证。①内证之五逆。《灵枢·玉版》:“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五逆也。”又:“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灵枢·五禁》:“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血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②指痈疽外证误治后出现的五组逆证。《灵枢·玉版》:“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音义同“纳”)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证见五逆,显示病情危重。

猜你喜欢

  • 孙石芝

    【介绍】:见孙纵添条。

  • 血热崩漏

    病证名。多因素体阳盛,过嗜辛辣,或感受热邪,或五志化火,热郁于内,损伤冲任,迫血妄行;或忿怒伤肝,肝经火炽,血失所藏等,以致经血妄动。症见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沥日久不止,血色深红,稠粘,面赤口渴,烦

  • 产后心包络痛

    病证名。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因素有宿寒,产后太虚,寒搏于血,血凝不行,上冲心之络脉所致。症见心胸闷痛,甚至胸痛彻背。治宜散寒以温通。方用大岩蜜汤。参见产后心痛条。

  • 禾髎

    经穴名。代号LI1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长频、长髎、长。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鼻翼外缘直下,与水沟穴平齐处。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并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通过。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等

  • 王良叔

    【介绍】:见王朝弼条。

  • ①危险、病危。《素问·灵兰秘典论》:“殁世不殆。”《灵枢·五变》:“时下则殆。”②通怠。懈怠、懒惰。《灵枢·九针十二原》:“正往无殆。”③通逮。及、等到。《医方集解》:“风则上先受之,湿则下先受之,殆

  • 偏骨

    经穴别名。出《循经考穴篇》。即肩髃。见该条。

  • 营气

    ①营运于脉中的精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的作用。《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②温病辨证中的两个阶段或病位。参营气同病

  • 长针形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 医学真传

    综合性医书。清·高士宗撰述。1699年由高氏弟子据其讲稿记录整理而成。全书共43篇,阐述病因、病理、诊治要则、用药及辨药大略。作者善于辨别疑似之证,力究疾病原委,治病反对拘泥成方,论述简要切实。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