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五眼果树皮

五眼果树皮

《中药大辞典》:五眼果树皮

药材名称五眼果树皮

拼音Wǔ Yǎn Guǒ Shù Pí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南酸枣树皮。全年可采。

原形态南酸枣,又名:酸枣、酸醋树。

落叶乔木,高7~18米。树干挺直,树皮灰褐色,纵裂,枝紫黑色。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具长柄;小叶7~15,对生,斜长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长尖或渐尖,基部偏斜,全缘,两面无毛或下面叶腋有时具丛毛;小叶柄长3~5毫米,顶端的一片长10~15毫米。花杂性,异株;雄花和假两性花淡紫,直径3~4毫米,成聚伞状圆锥花序;雌花较大,单生于上部叶腋,具梗;萼杯状,钝5裂;花瓣5;雄蕊10,花丝基部与10裂的花盘粘合,在假两性花中的约与花瓣等长,在雄花中的突出;子房上位,5室,每室有下垂之胚珠1颗,花柱5,分离。浆果椭圆形或卵形,长2~3厘米,宽1.4~2.5厘米,成熟时黄色;核坚硬,近先端有4~5个显明的眼点。花期3~5月。果期3~10月。

本植物的鲜果或果核(南酸枣)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常见于疏林中。分布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贵州等地。

性味①《陆川本草》:"酸,寒。"

②《南宁市药物志》:"涩,平。"

功能主治治疮疡,汤火伤,阴囊湿疹。

①《陆川本草》:"杀虫去腐。治疮疡溃烂,绣球风及疳疔。’

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汤火伤,疮毒。"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或煅灰、熬膏涂敷。

临床应用①治疗烧伤

有保护创面、防治感染、制止疼痛、减少渗出等作用,从而能较好地控制败血症和休克,促使创面愈合。用法:㈠五眼果树皮(内皮)二斤,加水5000毫升,煎4~5小时后去渣,浓缩成500毫升,加入防腐剂,高压消毒备用;也可将药液进一步浓缩制成油纱布使用。对早期创面,按一般常规清洗消毒后涂以药液,暴露创面,不久即可自行干燥结痴。每日涂1~2次。亦可用油纱布均匀地紧贴于创面上,再用纱布棉垫加压包扎。如创面感染,痂下有脓液者,应及时去掉痂皮,重新清洗涂药;使用油纱布时,宜采用半暴露疗法。㈡五眼果树皮8份,干栀子2份,捣碎混合后浸泡于60%酒精内48~72小时,过滤去渣。用时须将浸出液煮沸直至呈稀胶状(约为原液1/3),冷却后均匀涂于创面;创面感染者,须将脓痂清除后涂药。此外,也可用五眼果树皮熬成半流浸膏后和入等量植物油调匀涂创面,或研成粉末撒于患处。据临床观察,一般轻度烧伤经10~14天可获得痂下愈合,中度、重度烧伤也可在2~3周内痊愈。由于涂药后创面很快形成一层干燥的棕褐色薄膜,因而能保护创面,起到了"人造皮肤"的作用;但这对观察创面情况也带来一定困难,如创面渗液较多时,又易导致痂下积脓。此外,对创面疼痛等问题尚有待进一步解决。

②治疗细菌性痢疾

取酸枣树皮去掉表层粗糙部分,晾干。4两为1剂,水煎两次,混合浓缩成100毫升。口服每次50~100毫升,一日2次;或行保留灌肠,一次50~100毫升,每天1~2次。重者口服灌肠并用。观察60例(急性52例,慢性8例),均治愈:腹痛、脓血便消失,便次每日1~2次,大便成形,大便常规镜检阴性或脓细胞0~2个/高倍,乙状结肠镜检肠象阴性。治愈日数平均4.12天,最短1天,最长15天。据观察,单独口服不如并用灌肠者奏效快、疗效高。慢性菌痢临床症状虽易消失,但肠象转为阴性较为缓慢,故宜口服灌肠并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五眼果树皮

药材名称五眼果树皮

拼音Wǔ Yǎn Guǒ Shù Pí

英文名Bark of Axillary Choerospondias

别名南酸枣、酸枣、酸醋树。

出处出自《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南酸枣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Spondias axillaris Roxb.]

采收和储藏:树皮全年可采,晒干或熬膏。

原形态南酸枣落叶乔木,高8-20m。树干挺直,树皮灰褐色,纵裂呈片状剥落,小枝粗壮,暗紫褐色,无毛,具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40cm,小叶柄长3-5mm;小叶7-15枚,对生,膜质至纸质,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4-12cm,宽2-5cm,先端尾状长渐尖,基部偏斜,全缘,两面无毛或稀叶背脉腋被毛;侧脉8-10对。花杂性,异株;雄花和假两性花淡紫红色,排列成顶生或腋生的聚伞状圆锥花序,长4-10cm;雌花单生于上部叶腋内;萼片、花瓣各5;雄蕊10;子房5室;花柱5,分离,长约0.5mm。核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3cm,径约2cm,成熟时黄色,中果皮肉质浆状,果核长2-2.5cm,径1.2-1.5cm,先端具5小孔。花期4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山坡、丘陵或沟谷林中,喜光,速生,适应性强。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但不耐寒,要求充分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除过酸过碱土壤外,一般土壤均能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果实夏、秋季成熟,采回晾干后,即可播种。因种子坚硬,用湿沙擦种皮,冷天浸种1d。条播或穴播,行株距30cm×30cm开穴播。覆土4cm,浇水,经常保持苗床湿润,当苗高35cm左右即可定植。

化学成分树皮中含柚皮素(naringenin),南酸枣甙(choerospondin)。

性味酸;涩;凉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湿;杀虫。主疮疡;烫火伤;阴囊湿疹;痢疾;白带;疮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涂。

各家论述1.《陆川本草》:杀虫去腐。治疮疡溃烂,绣球风及疳疔。

2.《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烫火伤,疮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雀舌草

    药材名称雀舌草拼音Què Shé Cǎo别名滨繁缕从、石灰草、抽筋草来源石竹科雀舌草Stellaria alsine Grimm.[S. uliginosa Murr.],以全草入

  • 土荆芥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荆芥药材名称土荆芥拼音Tǔ Jīnɡ Jiè别名臭草[福建、江西、贵州]、臭藜藿、杀虫芥、钩虫草、鹅脚草、狗咬癀来源为藜科藜属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

  • 高粱泡

    药材名称高粱泡拼音Gāo Liɑnɡ Pào别名红娘藤、倒水莲、十月红、十月莓、秧泡子、寒扭、冬寒扭、倒拔千斤来源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s Ser.,以根

  • 玉米油

    药材名称玉米油拼音Yù Mǐ 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种子经榨取而得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ea mays L.采收和储藏:种子成熟时采集,晒干,榨取油。原形态玉蜀黍,高大的一

  • 刺蒺藜

    《中药大辞典》:刺蒺藜药材名称刺蒺藜拼音Cì Jí Lí别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

  • 大戟

    《中药大辞典》:大戟药材名称大戟拼音Dà Jǐ别名下马仙(《纲目》)出处《本经》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原

  • 蜜柑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蜜柑草药材名称蜜柑草拼音Mì Gān Cǎo来源大戟科蜜柑草Phyllanthus matsumurae Hayata,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东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

  • 兴安白头翁

    药材名称兴安白头翁拼音Xìnɡ ān Bái Tóu Wēnɡ英文名Dahurian Pulsatilla Root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兴安白头翁pulsatill dahu

  • 白花苋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苋药材名称白花苋别名烂脚蒿、白牛膝、土牛膝、怀牛膝来源藜科白花苋Aerva sanguinolenta (L.) Blume,以根、花入药。生境分部云南、广西。性味微辛,平。功

  • 桑椹子

    药材名称桑椹子拼音Sānɡ Zhēn Zǐ别名桑实、葚、乌椹、文武实、黑椹、桑枣、桑葚子、桑粒、桑果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rus alba L.采收和储藏:5~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