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久痢

久痢

痢疾久延不愈者。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多因痢症久延,脾胃亏损,中气下陷所致。症见大便常带粘冻血液,腹部隐痛,虚坐努责,甚至脱肛肌肉消瘦,神疲乏力,食欲减退等。《丹溪心法·痢》:“下痢久不止,发热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必兼升散药并热药。”又:“其或久痢后,体虚气弱,滑下不止,又当以药涩之。可用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甚者添牡蛎,可择用之,然须用陈皮为佐,恐大涩亦能作痛。”《景岳全书·杂证谟》:“久痢阳虚,或因攻击寒凉太过,致竭脾肾元神而滑脱不止者,本原已败,虽峻用温补诸药,亦必不能奏效矣,宜速灸百会气海天枢神阙等穴以回其阳。”《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久痢不瘥,虽所下渐减,而津血枯槁,肛门涩滞者,千金羊脂煎,润以导之。”“久痢,虚冷,滑脱,脉细,皮寒,少气,畏食,不能言,或时发虚热者,附子理中汤,加肉桂肉果、诃子。”《慎斋遗书·痢》:“久痢必用制过乳香、没药行气行血。盖气行则后重自除,血行则便脓自止,再用白芷醒脾人参补气甘草白芍和中。痢久,小腹痛,破故、小茴、杜仲以固肾,痢不止加续断;久痢,腹痛,如湿热为害里急后重者,用姜汁炒川连。”一般治久痢脱肛脾虚下陷,宜用三奇散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固,用桑螵蛸散阴血已亏,湿热未尽,用驻车丸脾肾阳虚,渐见滑脱者,用桃花汤真人养脏汤等方。参见痢疾、虚痢等条。本病可见于慢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溃疡性肠结核、慢性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等疾患。

猜你喜欢

  • 白秃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即白秃疮,见该条。

  • 小舌烂痛

    证名。多由热毒结于胃经,或杨梅疮毒上攻所致,症见小舌生出白点或红肿而烂。治宜泻火解毒,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清胃散等加减,或参见杨梅疮条。

  • 赤松皮

    见《备急千金要方》。即松木皮,详该条。

  • 嘎齿

    即齿,详该条。

  • 虚疝

    病名。指疝证迁延致虚或虚体患疝者。《医钞类编》卷十四:“疝亦有挟虚而发者,其脉不甚沉紧而豁大无力者是也,然其痛亦轻,惟觉重坠牵引耳。”《景岳全书·疝气》:“疝久者必多虚证,或以元气本虚而偶患者亦有虚证

  • 足太阳经筋病候

    病证名。又名仲春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 王文鼎

    【生卒】:1894~1979【介绍】:现代医家。四川江津人。擅长内科,解放前积极支持革命活动,后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后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工作。曾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卫生部中医顾问。

  • 杂病

    ①《灵枢经》篇名。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的病症,各种心痛与其兼症的刺法。此外还介绍了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病证。由于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取名杂病。②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伤寒以

  • 沥浆产

    见清·寄湘渔父《达生保赤编》。即沥浆生。详该条。

  • 关陵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膝阳关,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