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汗

黄汗

病名。《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可伴两胫冷,身疼重,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治宜实卫和营,行阳益阴,方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本病在《金匮要略》属水气篇而与风水、历节等不同,并指出:黄汗“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千金要方》以本病为五疸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其证使人身体虚浮,骨节疼痛,发热汗出而不渴者是也。”后世医书如《证治准绳》、《症因脉治》等以黄汗身肿者属水肿门,黄汗身不肿者属黄疸门。

猜你喜欢

  • 痧胀腹痛

    病证名。指感受痧气而致胸腹胀痛。《症因脉治·腹痛论》:“痧胀腹痛之症,忽尔胸腹胀痛,手足厥冷,指甲带青,痛不可忍,不吐不泻,或吐或泻,按之痛甚,俗名绞肠痧,此即痧胀腹痛之症也。”多因受寒、阻湿或感厉气

  • 五般聤耳候

    病证名。出《婴童百问》。即聤耳,脓耳,缠耳,底耳和囊耳。均由风水入耳,内有积热上壅而成。若不早治,久则成聋。详各条。

  • 牛尾七

    见《陕西中草药》。为竹根七之别名,详该条。

  • 重刻人参考

    见人参考条。

  • 毛姑朵花

    见《东北植物药图志》。为白头翁之别名,详该条。

  • 筋瘤

    病名。出《灵枢·刺节真邪》。又名石瘤。多因怒动肝火,血躁筋挛或久立负重而致。瘤体坚而色紫,青筋盘曲,甚者筋结如蚯蚓。治宜清肝、养血、舒筋。服清肝芦荟丸。亦可手术或放射治疗。即浅表静脉瘤、静脉曲张。

  • 卫气同病

    表邪入里化热,气分的热势已盛而卫分证仍未消除的病证。症见壮热、口渴、心烦、汗出,伴有恶寒、身痛,舌苔薄白微黄或黄白相兼。治宜清热解表,表里两解。

  • 真水

    即肾阴。详该条。

  • 苍龙摆尾

    ①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小儿推拿广意》。在小儿前臂曲侧正中部,用手掌侧由腕至肘来回搓摩;然后一手握住肘部,一手握住手指进行摇动。《小儿推拿广意》上卷:“医右手一把拿小儿左食、中、名三指,掌向上,医左手侧

  • 流涎

    证名。口角流涎,难以控制。《张氏医通》:“夫脾主涎,脾虚则不能收摄,多兼流涎。”参见脾风多涎、脾热多涎、脾冷涎多、脾虚多涎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