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参见刘默条。
出《素问·调经论》。与大经对举,指浅浮于体表的络脉,或指孙络,参见大经条。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中。即胁痈。见该条。
同心阳虚。详该条。
病证名。积痛之一。脾胃虚冷,感受寒邪积滞于中而致的腹痛。症见形寒,面色白,腹痛不思饮食,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秘结,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治宜温通镇痛,散寒去积。用温脾汤加减。
见《辨证施治》。羌活9~15克,蒲公英、板蓝根各15~30克。水煎服。功能辛凉解表。治感冒风热,咽喉肿痛。
病证名。疳疾的一种证型。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病时间长,病位在心、腹、胃、肠的症候。《证治准绳》:“小儿乳食,心腹虚胀,眼目涩痒,体热皮枯,肠胃不和,痢下五色,渐渐羸瘦,虫蚀肛肠,日月弥深,痢转不止
【生卒】:1826~1882【介绍】:清僧医。字豁然,四川合州(今合川)人。读遍双观寺等所藏医籍,并得长老传授医术、拳法,施治谨慎,投剂多效,尤长外科、创伤。中年后出游,以“大著医,竹禅画”名噪江南。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少阳络脉,见该条。
病证名。伤风后引起的抽搐。《小儿药证直诀》:“伤风后得之,口中气出热,呵欠顿闷,手足动摇。”多由患儿素禀胎元不足,外感风寒,邪扰经络而引起。治宜发散风寒,舒经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