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北宋医家。字子建,号退修。著有《十产论》、《护命方》、《通神论》等书。
病名。①痈疽五发之一。《卫济宝书》卷上:“瘭者,始初聚结尖肿,根脚赤白色,高处带红赤,肿实疼痛,憎寒壮热,口干渴,百节疼痛,困倦沉重。饮食者,未破者,即下大车螯散。如先破,下小车螯散,然后服轻肌活脓内
【介绍】:清末医家。字希曾。嘉应(今属广东梅县)人。长于诊治瘰疬,撰有《疬科全书》(1909年刻行),为治瘰疬之专书。认为此症由体质虚弱,血枯阴亏,气滞痰凝等原因所引起,其治疗主要采用外用与内服药物;
指妊娠中期或晚期出现胎忽乱动,腹痛等症状。但脉象无分娩症候者。①《女科经络》卷五:“有一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便生。名曰试胎。非当产也。”②唐桐园《大生要旨》二卷:“受胎六、七个月或八、九个月,胎忽乱动
见炅则气泄条。
【生卒】:1883~1960【介绍】:生药学家。又名一黄,字午乔,号药农、去非、老迟、高翁。江苏武进人。1905年留学日本,于上野东京药学专门学校学习。1908年在东京参与创建中华药学会,次年入东京帝
《石室秘录》卷六方。大黄、甘草各五钱,当归四两,炒荆芥、黄芩、防风各三钱,黄芪、茯苓各三两。水煎服。治汤火所伤,遍身溃烂。
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古称卒上气、卒喘。多由感风感气,或多食多饮而然。治疗须察其所感施治,如用定喘汤加减等。参见卒上气、喘证等条。
病名。见边继孝校刊《竹林女科证治》。妊娠中暑热之邪。症见发热口渴,自汗闷乱,昏愦倦怠,胎动不安。治宜清暑安胎。方用香薷饮,大渴多饮加麦冬、黄芩、花粉、五味子、栀子。
病名。《证治准绳·杂病》:“目珠俱青证,乃目之白珠变青蓝色也。”即白睛青蓝,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