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为黄疸两大类型之一。见《伤寒微旨论》。《景岳全书·杂证谟》:“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由湿热蕴蒸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尽黄。主要症状为发热
见《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即六味地黄丸,见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珍珠母,详该条。
证名。见《经验医库》。指呕吐因脾胃虚弱所致者。《石室秘录》卷三:“胃吐出于脾虚。脾气不下行,自必上反而吐。补其脾气则胃气自安。”宜用附子理中汤等。
药物学著作。24册,不分卷。清·林起龙撰。刊于1667年。本书取材于《本草纲目》。选出“日用切要,求而可得”的药物600余种,去其释名、集解诸例,只存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四项,删去重出内容,文字较为
见彧中条。
出《本草经集注》。为水蛭之别名,详该条。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青风藤之别名,详该条。
出《救急方》。即胡桃青皮,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千针万线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