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胃苓汤作散剂,治证同。见胃苓汤条。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不著撰人。1卷。已佚。
病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颊疡。见该条。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婴儿吐乳而兼腹泻,且排泄物呈青色的证候。多因患儿感受寒邪,伤及脾胃,肝气逆乱,上扰于胃则吐乳,下扰于肠则泻青。治宜补脾平肝。用异功散加肉桂、白芍。
出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为痘疮收靥发热的证候。详收靥条。
【介绍】:参见梁周泰条。
病证名,见清·文叔来《慈幼便览》。多由脾虚不振,运化失常,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痰湿下注,并走肠间而成。证见泻无定时,质稠而粘,并有神疲乏力等。治宜健脾化痰,用神术散加茯苓、半夏。
①将药物加水煎煮。②汤剂的另一种名称。如一贯煎。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即牙痛。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亦称女须、丈母、女婿。出《癸辛杂识》。位于跟骨中央,当跟腱附着部下缘处。主治黄疸,吐泻转筋,骨槽风,齿龈炎,精神病等。直刺0.2~0.3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