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有寒里有热的证候。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之证。多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又伴见烦躁口渴、便秘等。
病名。《外科正宗》卷四:“耳挺结于窍内,气脉不通,疼痛不止”。多由肝胃肾三经火凝聚而成。症见耳孔内肿起赘生物,形若枣核,细条而长,胬出耳外。治宜内服栀子清肝汤加减。外以硇砂散点耳挺上。参见耳蕈条。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即软水黄连,详该条。
针刺手法。出明·徐凤《金针赋》。又名赤凤摇头。其法进针后,先插针左转,再提针右转,并左右摇动如手摇铃状,如此反复操作六次或六的倍数。有行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血瘀等症。
见面王条。
证候名。指脾为热邪困阻的实证。《千金要方》:“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也。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
五脏六腑的统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列别藏府。”
小儿推拿方法名。即总收法。详该条。
即汗孔。见汗空条。
孕妇外感见黄苔。为邪已化火的里热证,宜白虎汤清里热,以免热邪伤胎。若面黄舌苔黄腻,为湿热在里,当清热利湿(见《伤寒舌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