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开苦降
即辛开苦泄。详该条。
即辛开苦泄。详该条。
即食道。上接咽部,下与胃的贲门相连的一条细长管道。为饮食入胃的通道。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小便不利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卷四。因水谷偏走大肠所致。主要症状为泄泻不止,腹中漉漉有声,或痛或不痛,小便量少或无,脉弦。因脾胃有热而致者,宜用清胃汤、黄连戊己汤合泻黄散、导赤各半汤等方。因脾胃有寒而
即心气实。《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参见心气盛条。
出《灵枢·口问》。同息道,详该条。
见《世医得效方》。为鸭跖草之别名,详该条。
恶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章》:“郁火恶寒,有素病虚热,忽觉恶寒,须臾战栗,如丧神守,此火郁清道,抑遏阳气于脾土,不得外越,故手足厥冷,乃火极似水,热极反兼水化,自觉其寒非真寒也。外症口苦、溺赤、
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乌脚枪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岐伯条。
形容满脸通红。太阳病未解,并传阳明时出现的病色。阳明之经循于面,阳气郁发于表,故面色红赤。治宜发汗解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