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又作疰夏。因其发病每于夏令,故名。为小儿脾胃虚弱,又遇长夏润溽之气,感受湿热而致。《证治准绳·幼科》:“肢体怠惰不收,两脚痿弱,嗜卧发热,精神不足,饮食少思,口中无味,呼吸短乏
见《苏州本产药材》。即蒲种壳,详该条。
病证名。《仁斋直指方》。指黑睛翳如碎米、真珠者。详翳条。
见《闽东本草》为秋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赤胫散之别名,详该条。
即春、夏、秋、冬四季。
指津液精血不足所出现的病证。出《素问·调经论》。多由真阴虚衰或热病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症见形体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遗泄
元代医官职称。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四品。
同单方。指药味不多,对某些病证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
舌质比正常的淡红色较深,主热证。《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临床上根据红色的深淡,结合舌苔以辨别热的部位和轻重。一般来说,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红瘦无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