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赤水玄珠·眩晕门》。因痰浊挟火,上蒙清阳所致。症见眩晕,头目胀重,心烦而悸,恶心,泛吐痰涎,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治宜化痰降火。用清上丸、黄连温胆汤等方。参见眩晕、痰晕等条。
【介绍】:东汉时期医生。曾著《太医金箴》、《四民月令》等书,均佚。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使君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一草亭目科全书》。即绿风内障。详该条。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赶风柴之别名,详该条。
即清热开窍。详该条。
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季节用药的一般规律。在炎热夏季,如无寒证者就不要随便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或生其他变证。《医门法律》:“故不远热则热至,……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初生不啼。详该条。
温病治法之一。见《时病论》。用于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口渴、小便黄、无汗,苔黄,脉数,可用鲜芦根、石膏、连翘、竹叶、淡豆豉、绿豆皮等,清凉透邪,诸证可随汗出热退而解。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瞖,为翳的异体字,即横翳内障。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