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即丹痧,详该条。
病名。见《解围元薮》卷一。即疠风。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七气之一。《诸病源候论·七气候》:“热气则说物不章,言而遑。”参见七气、九气条。
病证名。见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小儿表里遍身俱热,日久不止,颊赤口干,大小便涩,谓之积热。乃内因乳食肥甘;外因重被厚棉,炉火侵迫所致。此内外蕴积之热,先以三黄丸下之,后以凉惊丸调之。
流痰病的一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发于前臂及腕部的骨关节处。初起筋骨疼痛,进而漫肿坚硬,不红不热,常连肿数块,日久内溃窜通,穿孔较多,时流白浆,如蝼蛄窜穴,故名。并伴见面黄食少、消瘦,午后寒热交作
也称补脾益肺。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
病名。指瘰疬由咳嗽日久而发者。出《疬科全书》。治法:因外感咳嗽而发者,宜服加减黄芩知母汤。由内伤咳嗽而发者,用加减八珍汤。
书名。1卷。清·高思敬撰。本书用白话文将脏腑的形态,对照《内经》、《医林改错》以及西医的解剖图形分别绘出对照说明。在中西医有关解剖学的合参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尝试。书后附有五脏药性补泻温凉歌、三百六十穴歌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茯苓,详茯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