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痹

肝痹

病名。由筋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筋痹者。《素问·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圣济总录·诸痹》:“肝痹。……肝之合,筋也。故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则舍于肝也。”《症因脉治·肝痹》:“肝痹之症,即筋痹也。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腹大如怀物,左胁凝结作痛。”可用薏仁汤,人参散,草薢丸,补肝汤泻青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肝痹亦可由肺痹传变而来。《素问·玉机真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参见筋痹条。

猜你喜欢

  • 蓼子朴

    见《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为黄蓬花之别名,详该条。

  • 妙香丸

    《苏沈良方》卷十方。朱砂一两,牛黄、冰片、麝香各一分,金箔十四片,粉霜、铅粉各一钱,蜡二两,巴豆一百二十个。为细末,制丸,弹子大,每服三至十丸,夜半后入冰片,米汤送下。治小儿正虚夹积,潮热寒热,脘腹胀

  • 漯(tà 踏)

    ①流水状。《素问·刺腰痛篇》:“痛上漯漯然汗出。”《灵枢·杂病》:“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谓唇肿而有涎水流出。②漯水。古代黄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灵枢·经水》:“手少阳外合于漯水。”

  • 胡洽百病方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2卷(一说3卷)。刘宋·胡洽撰。原书已佚,后世医籍如《外台秘要》、《医心方》等均有引录。简称《胡洽方》。

  • 人面疮

    旧病名。是生于肘膝部的一种疮疡,溃后有数孔,状似人面,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六:“此证生于两膝之上,形如人面。然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而行则偻俯,筋将惫矣,此系皮肉坚硬之所,且生疽毒则里先溃后烂,皮

  • 赤松皮

    见《备急千金要方》。即松木皮,详该条。

  • 金劳黄

    古病名。见《儒门事亲》卷六。即脾疸。详该条。

  • 御药院

    掌管帝王用药的机构。或称御药房。其职责是保管国内外进献的珍贵药品,按方和剂,以进帝王服用。宋代以供奉官3人掌之,下设典、使臣、药童、匠等;金代设提点、直长、都监、同监等官职管理;元代置达鲁花赤、大使,

  • 胎产良方

    见沈氏经验方条。

  • 散瘀葛根汤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二方。葛根、川芎、半夏、桔梗、防风、羌活、升麻各八分,细辛、甘草、香附、红花、苏叶、白芷各六分。加葱白三根,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跌仆损伤,瘀血凝滞而致的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