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胕、趺。足背部。《灵枢·营气》:“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太阴合。”
骨名。掌骨和指骨的统称。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二。①指春温发斑的病证。《医学入门》卷三:“伤寒阳症发斑,谓之阳毒,春温发斑,谓之温毒。”②感受温邪热毒疾患的总称。《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者,诸温挟毒,秽浊太甚也。”一般
病名。《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即经闭,详该条。
胀病之一。《灵枢·胀论》:“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医醇剩义·胀》:“大肠为传道之官,居小肠之下,司变化而出糟粕,寒气上逆,变化失度,故肠鸣腹痛而有水声,重感于寒,故完谷
证名。指发热壮盛,身如烧灼或手抚病人皮肤有烫手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多见于温邪热盛的患者。
经脉名。即足太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阴阳十一脉灸经》:“大(太)阴脉:是胃脉殹(也)。彼(被)胃,出鱼股阴下廉,腨上廉。出内踝之上廉。是动则病:上当走心,使复(腹)张(胀),善噫,食欲欧(呕),得后
见《广西中药志》。为黄花母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赓六,号慎斋,槜李(在浙江嘉兴西南)人,辑有《医学经纶》等书,后又撰《女科经纶》一书。认为妇女病四诊有所难尽,而妇人之病,莫重于月经、胎产、崩淋、带下等症,故蒐
疝之别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十六。详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