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心法要诀
书名。4卷。即《医宗金鉴》卷56~59。本书以七言歌诀加注的形式论述痘疹的证治,内容比较简要,并有附图多幅。
书名。4卷。即《医宗金鉴》卷56~59。本书以七言歌诀加注的形式论述痘疹的证治,内容比较简要,并有附图多幅。
出《神农本草经》。为棘针之别名,详该条。
是治疗闭经,使之通畅的方法。治疗经闭先排除怀孕期、哺乳期或绝经期的生理性经闭,再分别虚实。常用通经治法为:①气血两虚证。表现为经闭、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疲乏、舌淡无苔、脉沉细,用当归、白芍、川芎、
指未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日昳慧。”参见十二时条。
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即胬肉攀睛。详该条。
证名。指邪热亢盛,内外俱实的病证。见《此事难知·热有虚实外何以别》。多因热邪入侵,里热炽盛,或痰瘀、宿食阻滞所致。《万病回春·伤寒总论》:“伤寒阳毒斑黄者,狂叫欲走也。其症表里俱实,内外皆热,脉数有力
病名。指脾病而致遗精。《医宗必读》卷九:“脾病而遗者,色黄肉消,四肢懈惰。”治宜健脾固精。可用补中益气汤与聚精丸、水陆二仙丹合用。参见遗精、五脏遗精条。
病名。疟疾之一。又名温疟。《症因脉治·肾经疟》:“肾经温疟之症,肌肉消,脑髓烁,先见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复返归肾,又见寒候,此肾经冬受风寒温疟之症也。肾经温疟之因,冬受风寒,藏于骨髓,至春阳
病证名。因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虚血少,统摄无力以致冲任失调,故见经期先后不定,经血色淡,或混有粘液,肢体倦怠,食少便溏等。治宜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等。
明末京都太医秘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又名八宝片仔癀。麝香、牛黄、蛇胆、三七等。丸剂,每丸3克;胶囊剂,每粒0.3克。一至八岁每服0.15~0.3克,八岁以上每服0.6克,一日2~3次。外用,冷开水
《类证活人书》卷四方。熟地黄五两,山萸肉、山药各三两,茯苓、泽泻、牡丹皮、芍药、地骨皮、龟板各二两,黄柏、知母、青蒿、五味子各一两二钱半,牛膝、杜仲各一两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至五钱,早空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