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灵枢·经脉》。筋性刚劲而坚韧,有约束骨骼的功能。
见《景岳全书·外科钤古方》卷六十四。琥珀(甘草水煮)、珍珠(炒,或豆腐包蒸)、朱砂、钟乳石(同甘草、木香各一钱同煮)、炒飞罗面各三分半。为细末,每服二至七厘,加冰片半分,用土茯苓一斤,病在上加木香二钱
《外科真诠》方。玄参、熟地黄各二钱,生地黄一钱五分,豨莶草、石斛各一钱,黄柏、牛膝、甘草梢各五分,牡丹皮、沙参各七分,生黄柏五钱,冰片三分。为细末,水或蜜调涂患处。治因足三阳经风热,或足少阴肾经火热而
劳复之一。指大病初愈,精神气血尚未平复,房劳过早,以致阴精耗损,肾气受伤而出现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背强痛或小腹急迫绞痛,憎寒发热,时时阴火上冲,头面烘热,心烦胸闷,饮食不振等证候。《诸病源候论·伤寒
①病名。出《灵枢·痈疽》。疮面浅而大者为痈,疮面深而恶者为疽。是气血为毒邪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灵枢·玉版》:“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②形容疮疡之大者。如《诸病源候论》
【介绍】:见孙纯条。
见《中药志》。为白胶香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又名黄瓜疽、肉龟。指生于背部脊旁的痈,由脾火积毒而成。皮肉色红,状若黄瓜,高肿寸余,长可尺许,四肢麻木,疼痛引心。治疗同外痈,参见有头疽条。
病名。①指三阴疟。《类证治裁·阴疟》:“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以伏邪深入三阴,故名阴疟也。”②泛指在里、在阴、在脏之疟。见《医学入门·疟》。参见阳疟条。
经验方。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制炉甘石、熟石膏、赤石脂各三两。为细末,麻油或凡士林调搽患处。功能收涩生肌。治皮肤病,滋水浸淫,日久不止;烫伤腐肉已化,新肌不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