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要药分剂》。为芦笋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生。字大仪,太平府(今安徽当涂)人。因病,发其先世所藏方书,潜心探究,终以医名。为医重视理中气,不泥于古。兼工诗,人谓得盛唐体。著书甚多,卒年89岁。
指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主要穴位。《灵枢·四时气》:“风肤胀,为五十七痏。”参见水俞五十七处条。
证名。指手足冷至肘膝的症象。《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伤寒溯源集》卷九:“论中或云厥,或云厥逆,或云四逆,或云厥冷
见《陕西中草药》。为角蒿之别名,详该条。
见《药材学》。为相思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受风冷即发喘嗽。《万病回春》卷四:“冷风嗽者,遇风冷即发痰多喘嗽是也。”治宜三拗汤、五拗汤等。参见咳嗽条。
证名。出《素问·玉机真藏论》。一作腹。指腹部胀满不适,或腹部胀大。《诸病源候论·腹胀候》:“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府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壅,虚则胀
病证名。本证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其中多数是由于在幼小时候因病丧失听觉,无从学习语言因而成聋哑。先天性者,幼小即两耳失聪,不能语言。《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发惊癎后,六七岁不能语言。”《丹溪心法》:
【介绍】:见吕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