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出《素问·长刺节论》。又名疝气、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历代论疝,包括多种病证,范围较广。《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素问》、《儒门事亲》、《疡医大全》等均有七疝论述,名目繁杂。因本病多由邪聚阴分而致,且发病部位又多是肝经所过,故有“诸疝皆属于肝”之说。此症大抵可分为二:①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兼有气痛的症状;或腹部剧烈疼痛而兼有二便不通的症候。②指生殖器、睾丸、阴囊部位的病症,如男女外生殖器肿溃流脓,溺窍流出败精浊物,睾丸或阴囊的肿大疼痛等症;或可兼有腹部症状。根据疝病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归纳为:①指腹股沟疝。如《儒门事亲》:“狐疝……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疡医大全》:“血疝者,状如黄瓜,在于小腹两傍。”②指男女外生殖器、睾丸、附睾,或精索的疾病。《圣济总录》:“疝者痛也,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医学入门》:“疝有睾丸痛者,有连小腹痛者。”《疡医大全》:“寒疝者,筋挛卵缩……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③指阴囊疾病,包括阴囊象皮症,睾丸鞘膜积液等。《外科正宗》:“又有一种水疝,皮色光亮,无热无红,肿痛,有时内有聚水。”《儒门事亲》:“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④泌尿生殖系统的某些疾病,包括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儒门事亲》:“筋疝……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⑤某些腹内肿瘤、或子宫膀胱等疾患。如《诸病源候论》:“腹中脐下有积聚,名曰腑疝。”⑥肠道功能紊乱所致的肠痉挛及某些不全性肠梗阻。如《诸病源候论》:“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名曰癥疝。”“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小腹与阴,相引而痛,大便难,名曰狼疝。”等。治疗见各有关条。

猜你喜欢

  • 猴耳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寻骨风之别名,详该条。

  • 厚生训纂

    养生类著作。6卷。明·周臣编。内容为育婴、饮食、起居、御情、处已、睦亲、治家、养老、法语,大多摘自《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三元延寿》等书。因去其繁琐,摘取简易,便于诵读,故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饮

  • 流注指要赋

    针灸著作。又名《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通玄指要赋》。1卷。元·窦杰撰于1232年。内容主要是根据常用的43个针灸要穴主治所编成的一篇歌赋,赋后附有针灸补泻等几篇短论。现有1936年《丛书集成》影印本(

  • 新感引动伏邪

    详新感条。

  • 扁鹊内经

    书名。见《汉书·艺文志》。9卷,已佚。

  • 病名。出《素问·五脏生成篇》。古代与咳同义。后世以有痰无声或声不甚响者为嗽。《宣明论方》卷九:“夫嗽者,五脏皆有嗽,皆因内伤脾胃,外感风邪,皮毛属肺,风寒随玄府而入,腠理开张,内外相合。”《奇效良方》

  • 乳香消毒散

    《卫生宝鉴》卷十三方。煨大黄、黄芪、炒牛蒡子、牡蛎(盐泥裹烧)、金银花各五两,炙甘草二两,没药、乳香、栝蒌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疮在上者食后服,疮在下者食前服。治恶疮。

  • 单锁口

    病名。《医宗金鉴》卷五十七:“一嘴角有痘(天花)一粒,较诸痘独大,板硬无盘,名曰单锁口。两嘴角各又一粒,名曰双锁口。”

  • 气血虚弱痛经

    病证名。属痛经证型之一。由于体质素虚,气血不足,经行之后气血更虚,以致冲任胞脉失养。症见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经血量少,色淡质稀。治宜补气养血,扶脾止痛。方用内补当归建中汤,或用民间方:红糖、生

  • 糍糕积

    病名。指食糍糕类过多而成积滞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糍糕积,食之过伤成积,噫气吞酸,心腹作痛也。宜白芍、谷芽、神曲。方用青木香丸。”参见食积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