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疔疮

疔疮

病名。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①泛指多种疮疡,见条。②疮疡的一种,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外科精义》卷上:“夫疔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是也。”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而得名。或因饮食不节或不洁,或外感风邪火毒,或外伤感毒而发;多发于颜面,其次为四肢躯干。发病急,变化快,初起如粟,坚硬根深,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待脓溃疔根出,则肿消痛止而愈,若处理不当,或热毒太盛,易致走黄。内治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黄连解毒汤解毒大青汤;若溃后余毒未尽,五心烦热者,宜服人参清神汤,若出脓之时气虚者,宜服内托安神散外治用烟油膏(旱烟管油)厚敷疔疮四周,留头,疔破出水即愈;亦可用猪胆汁与雄黄、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疔疮四周;或用蓖麻子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捣烂用饭和为饼贴之,可拔疔毒;亦可外敷黄连软膏,玉露膏等;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生肌散以收口。

猜你喜欢

  • 寤生

    出《左传·隐出》。①产妇在睡眠时,小儿娩出,醒后方知。②指婴儿娩出之际,立即能睁眼视物者。③即逆生。详该条。④指婴儿生下,闷绝不啼(自诚斋《临床须知评正》)。

  • 牛顿草

    见《闽南民间草药》。为牛筋草之别名,详该条。

  • 大肠实热

    即大肠经实热。《千金要方》:“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治宜苦寒攻下。

  • 外证

    指表现于病人体表,主要是通过望、闻诊而得到的病候,系与“内证”相对而言,见《难经·十六难》。如肝病之外证是“善洁、面青、善怒”、肺病之外证是“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等。

  • 嗞煎

    小儿烦躁的表现。《婴童百问》:“嗞煎者,心经有热,精神恍惚,内烦不安,心烦则渴,自然生惊。”治宜清心退热,通利小便。热重者用黄连解毒汤,轻者用导赤散。

  • 张翰风

    【介绍】:见张琦条。

  • 阿胶蕲艾丸

    《妇科玉尺》卷二方。川芎、阿胶、艾叶、当归、白芍药、熟地黄、甘草。为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治妊娠跌扑内挫而致的胎动不安。

  • 喘疾

    病证名。指呼吸急促,伴有咳嗽的证候。一般多因肺气虚弱,内有顽痰宿饮,一旦外感寒热之邪,以致内与痰饮交阻,肺失宣降,则成喘疾。《证治准绳》:“小儿喘急,重于咳嗽,然有虚实冷热之分。”治实热,宜辛凉开肺,

  • 尾闾

    ①骨名。即尾骨。详尾骶骨条。②推拿部位名。即龟尾。位于尾骨端。③经外奇穴别名。见穷骨条。

  • 吴三石

    【介绍】:见吴文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