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热邪

热邪

病因之一。致病特点是出现热性、阳性的实证。如发热息粗,红肿,焮痛,便秘等。热吐病证名。又名胃热呕吐。小儿因胃热而致的呕吐。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热吐食化,不恶食。”多因乳食停积化而为热;或夏秋暑热侵袭于胃以致胃气上逆所致。《幼幼集成》卷三:“小儿胃热呕吐,外证面赤烦躁身热作渴,手足心热者,热吐也。黄连一钱姜汁炒熟,石膏一钱,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吐止,止后服。”乳食停滞者用保和丸,暑热伤胃者用香薷饮竹茹芦根

猜你喜欢

  • 锡麟宝训

    见保赤汇编条。

  • 杨用安

    【介绍】:元代医家。字存心。江西崇仁人。武昌路医学教授,治病多显效。但常以脉象推断寿夭祸福,对医学和诊断学产生了不良影响。

  • 外踝疽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四。即生于外踝处的附骨疽。又名脚拐毒、穿拐毒、鞋带痈。证同内踝疽,但因病位于三阳经,故宜内服内托羌活汤(《疡医准绳》:羌活、黄柏、防风、藁本、连翘、当归、肉桂、炙草、苍术、陈皮、

  • 黄苔黑刺舌

    舌苔老黄而中有黑刺。乃脏腑热极之候。杂病为实热里结;外感为邪已传里、邪毒内陷已深。宜白虎汤、大承气汤,交替间服至苔刺退净。

  • 荡臂

    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上肢放松,作前后摆荡,幅度由小渐大。适用于治疗肩部疾患。

  • 针经指南

    针灸著作。1卷。金·窦杰撰。初刊于1295年。内容有标幽赋,通玄指要赋,以及有关经络循行解说、气血、流注八穴,补泻手法及针灸禁忌等方面的论述,为初学针灸的参考读物。现有《针灸四书》本。

  • 三炁(qi 气)降龙丹

    《白喉条辨》方。西洋参、生石膏、海浮石、生牡蛎、阿胶(或燕窝)、白芍药、生地黄、龟板、珍珠母、麦门冬、犀角。为末和丸,旋覆花、竹茹煎汤代水送服,服时冲入竹沥、鲜莱菔汁。治太阴燥火炽盛,白喉初起,咽燥无

  • 七孔莲

    见《江西草药》。为天香炉之别名,详该条。

  • 瘰疬漏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多由风邪毒气客于肌肤而得。初起如梅李枣核,随处可生,常互相粘连伴全身寒热,久则化脓成漏。宜内服斑猫散。相当于淋巴结核所致的窦道。

  • 千金翼方

    书名。30卷。唐·孙思邈撰于682年?本书是作者为补充其所撰《备急千金要方》而编集。卷1药录纂要,总论采药时节、药名、产地及用药法等;卷2~4本草;卷5~8妇产科病;卷9~10伤寒病;卷11小儿病;卷